12月24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與教育培訓專業委員會編著的《數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踐與探索》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該書指出,數字金融創新模式不斷變化,產品更新迭代頻繁,其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面臨五大挑戰:一是消保監管制度規范體系尚未形成。該書指出,盡管一些部門規范中均有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內容,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效力等級不一,有的只是導向性規定,沒有具體規則和罰則作為執行行保障。此外,當前監管規劃體系以傳統金融業為適用場景,不少條款無法直接適用于數字金融業態。二是監管體系協調不足,尚未全面覆蓋。數字金融是面向全網的業務經營模式,而根據目前的監管權限劃分,歸屬于某些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客觀上存在權責不匹配的情況。三是數字金融從業企業的消保合規意識不足,工作能力有短板。在監管規則未全面覆蓋的情況下,一些從業企業對自己從事的金融業務的認識定位不足,沒有經過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洗禮,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偏重經營性數據,對影響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數據選擇性忽視。四是良性互通的多方對話與溝通機制缺乏。五是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需要大力提升。調研顯示,金融消費者對數字金融帶來的普惠便利充分認可,但也顯示出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復雜性和特定風險認識不足,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其金融知識素養水平。
針對上述挑戰,該書從完善法律規則、強化金融監管、拓寬維權方式、提高從業機構消保主體意識、加大金融消費知識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攬子建議。同時,對于大數據與個人信息安全、數字鴻溝、營銷宣傳等熱點問題,還專門提出了具體建議。
據中國互金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書在編寫過程中廣泛開展了問卷調查、機構訪談、案例征集等。調查對象覆蓋百余家涉及數字金融業務的企業和萬余名數字金融消費者,從組織制度、產品服務、信息收集、營銷宣傳、投訴糾紛解決等角度對從業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并通過偏好態度、感知程度、滿意度等指標展現了調研樣本在數字金融消費過程中的行為特征及對自身權益保護的認知情況。
該書提出:在經濟金融數字化轉型按下快捷鍵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數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促進數字金融行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對建設現代化金融體系、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促進金融公平與包容性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