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北京“京惠保”正式生效,150萬參保人開始獲得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保障。同一天,由廣州市政府同意、廣州市醫療保障局指導的廣州首個醫保專屬普惠商業補充健康保險“穗歲康”正式上線。
自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以來,普惠醫療險憑借其低價和承諾的高昂保額,在半年多時間內席卷了近40個城市,參保人數破千萬。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普惠險的井噴也使得亂象與風險漸顯。專家認為,普惠險的健康發展需要行業規范,提高惠民保的可持續性也需要各方努力。
惠民保遍地開花
不限戶籍、不限投保年齡、不限既往病癥、無等待期、老少同價、打通醫保支付……與其他地方的惠民保險產品一樣,“穗歲康”也是主打低門檻、低價格、高保障。
在“穗歲康”之前,已有多個地方上線惠民保。以騰訊微保為例,8月20日,東莞“市民保”發布;9月25日,山東省首款政府指導的普惠型專屬補充醫療保險“淄博齊惠保”上線;11月3日,安徽“惠皖保”在阜陽開賣;11月19日,河南省級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豫健保”在16個城市成功上線,覆蓋超1億河南人口……短短3個多月,微保“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計劃”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落地。
除了微保,國壽、平安、泰康等險企也紛紛入場。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5個省50多個城市發布了相關產品。
記者梳理發現,各地惠民保產品多為政府指導、各保險公司承保、第三方提供服務平臺的模式,在投保門檻上設置了寬松的標準,比如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不限健康狀況、既往病癥限制少等,費用多處于49-79元區間,保額100萬至200萬元,包括住院醫療和特定高額藥品兩部分。一般是住院和特定高額藥品總費用扣除自費部分以及2萬元的免賠額以后,按70%至100%的比例進行賠付。
消費者積極參保
已經購買了商業重疾險的劉先生對記者表示,看到“京惠保”的價格才79元,就買了一份,他認為“多個保障總是好的”。
與劉先生有著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由于價格低,參保門檻低,惠民保險在多地受到消費者的追捧,類似“京惠保”的百萬級參保人數頻現。
東莞“市民保”上線僅1個月,參保人數就突破了百萬大關。11月25日0點,山東省首款政府指導的普惠型專屬補充醫療保險——“淄博齊惠保”投保正式結束,參保人數達121.36萬,以28.32%的首年參保率創下2020年城市惠民保險參保率新高。而“穗歲康”上線僅84小時,累計參保人數就突破了100萬,累計保費突破1.8億元。
為何惠民醫療險如此受青睞?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俊生認為,在醫療技術和新藥研發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只依靠基本醫保的保障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用戶的醫療需求,普通消費者需要多層次的醫療保險保障體系。惠民保結合了此前百萬醫療險和特藥險的一些特點,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積極參與也為惠民保加分不少。消費者姜女士對記者表示,購買商業重疾險,總擔心購買容易理賠難,惠民保不貴,還能通過醫保直接結算理賠,買起來放心。
持續性有待觀察
記者調查發現,在惠民保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同時,亂象也初步顯現。例如,有些地方的產品設計開始打價格戰,有的產品則冒用政府名義進行宣傳,還有一些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惠民保險的投保門檻低,很多非健康體都可以加入進來,理論上應該更貴才對,但現在只要幾十元,最終承保公司可能面臨虧損。”朱俊生對于惠民保險的可持續發展表示擔憂。他認為承保公司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漲保費,二是提高免賠額,但這都會影響健康體消費者的購買,而非健康體的逆選擇會更加嚴重。
監管部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銀保監會于近期下發《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肯定了惠民保在提升居民保障水平方面的作用,同時要求保險公司開展定制醫療保險業務應嚴格遵守監管制度,做好保費測算和費率厘定,科學確定價格,并對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亂象進行規范。比如,重點查處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數據基礎、惡意壓價競爭、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
騰訊微保相關負責人表示,征求意見稿為惠民保的規范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將惠民理念真正落實并保證可持續運營,仍需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服務民生保障,這也對參與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惠民保險的健康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監督指導及增信,更需要可持續的項目運作模式和強大的互聯網生態支持。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認為,監管重心應在防止低價競爭和虛假宣傳上,這樣才有利于行業理性增長。征求意見稿關于明確保險公司在承保前應向屬地銀保監部門報告保障方案,有效避免市場非理性競爭帶來的承保虧損風險的內容,有利于產品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