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先生收到銀行通知,他2018年購買的一款理財產品要提前終止。“當時買的是5年期產品,年化收益率有6%,才兩年多一點兒就強制結束了。現在去哪兒能買到這樣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彭先生說。《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不少消費者遭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明明產品沒有到期,為何銀行要提前終止?銀行單方面“解約”合理嗎?又該如何應對?
高收益產品頻被“退出”
彭先生購買的產品是2018-8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理財產品,2018年3月發行,原到期時間為2023年3月8日。但工行近期發布了提前終止公告,產品期限由1829天變為877天。
記者在工行網站還看到,該行發行的2018-15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戶專屬理財產品(1158天產品)也被提前終止,到期日變更為2020年7月29日。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兩款產品針對財富客戶發售,風險等級均為PR3級,2018年發行,年化收益率分別為6.1%和5.5%。
記者了解到,彭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發布提前終止公告的銀行也不止工行一家。普益標準10月25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618款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其中,有1523款是在理財新規發布之后終止的,占比高達94.13%。今年以來提前終止運作的產品有785款,占比為48.52%。
落實新規要求是主因
2018年4月,央行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其中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禁止資金池模式,實現凈值化轉型,保本型等違規理財產品必須退出。
在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看來,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打破剛兌的要求,是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的主要原因。“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以后,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實施凈值化管理運作,隨著轉型過渡期的臨近,銀行加快了對傳統不合規老產品的清退。”于康說。
這也可以從銀行的公告中得到印證。工行方面表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該行推動落實理財業務經營整改。對部分不符合新規要求且難以整改的產品予以提前終止,也是這項工作的一部分。交行和北京農商行也在相關公告中稱,提前終止是為了滿足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要求。
不過,后浪財經創始人蔡凱龍認為,雖然提前終止是為了落實上述規定,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銀行在打著資管新規的旗號變相降低成本。
據記者了解,一般銀行理財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才是銀行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如果給到購買人的收益率是5%以上,那么銀行的實際收益要超過5%才不會虧損。然而,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下跌,已經連跌45個月,當前平均年化收益率已降至3.75%左右。
于康也認為,正是出于資金成本控制考慮,部分銀行適時采取了終止高收益產品的運作方案。
專家表示,在資管新規壓力和資金成本壓力之下,銀行理財提前終止合約在短期內將成為常態。
單方毀約該如何應對
高收益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彭先生非常生氣,不過也很無奈,因為工行早在產品說明書中就約定了可以毀約。
記者看到,該產品說明書明確表示:“為保護客戶利益,工商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提前終止本產品。除本說明書第七條約定的可提前贖回的情形外,客戶不得提前終止本產品。”
而另一家銀行的某款理財產品說明書更是明確規定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如出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銀行有權根據其自身的合理判斷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其中列舉的情形包括:國家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并影響到本理財產品的正常運作;市場收益大幅波動、投資標的發生風險或因其他原因,并有可能或實質性影響到產品所能實現的投資收益;本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及其他銀行認為應當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情形。
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認為,根據產品說明書,銀行有權提前終止。目前來看,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后到2021年底,但是很多之前的理財產品并沒有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去做,提前終止能避免在新規開始施行后出現風險,因此提前落袋為安也是一件好事兒。
不過,于康表示,過渡期延長后,商業銀行首先應對存續老產品進行整改規范,沒必要提前終止產品運作損害自身聲譽。對于過渡期內確實無法完成整改的,商業銀行應與投資者進行充分溝通、協商解決。另外,也可協助客戶選購替代產品以承接到期資金,盡可能避免客戶損失。
于康同時提醒投資者,應該及時了解所持有老產品提前終止運作的觸發條件,對于管理人不合規整改的,可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認為,短期來看,提前終止,不論是對客戶還是對銀行都有不利影響。對投資者來說,贖回的資金如果再去買新產品,現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遠低于之前的收益率,實際收益會明顯縮水;對銀行來說,除了要短期內償付大量本金,自身的形象也會受到一定損害,甚至面臨部分客戶的永久性流失。但是從長遠來看,產品“強退”背后的理財凈值轉型會給中國資管市場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前景。
在明明研究團隊看來,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此,投資者也要改變以往的“儲戶思維”,提高風險意識,根據自身的風險接受程度,選擇相匹配的投資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