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秋時節,新冠疫情似乎已漸行漸遠。然而,超過半年的疫情防控,已讓所有人都記住了這樣的關鍵詞:健康、安全。對于出行而言,如何給一輛車賦予“健康與安全”的內涵?
專業評測或許是保障健康安全概念的基礎。《中國消費者報》了解到,對于車輛的健康安全評測并非新鮮事。早在2016年,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汽研”)已經開始自籌經費開展指數研究,對40個汽車品牌的100余款車型進行評測,其中即包括了車輛的健康及安全指數,為建立車輛安全健康生態評價,打下了良好基礎。
“測試評價僅是第一步,要想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關鍵還是要對積累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構建數據庫和公共技術平臺,發現和研究共性問題,推動行業更好更快發展。”日前,中國汽研總監、數據中心主任抄佩佩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專訪時這樣表示。
善意的健康關愛要以理性的評價支撐
新冠疫情發生后,關于健康汽車的各種概念頻繁出現。客觀看,任何一種以關愛消費者健康安全的概念,都應該源自于一個善意的出發點。不過,從標準角度看,什么樣的汽車才算真正健康又安全?換言之,“健康汽車”的定義是什么?如果說,科學的測評才是定義一輛車是否健康安全的基礎,那么相關的評測指數又如何賦能汽車產業?
抄佩佩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在中國汽研的規劃中,指數測評一直秉承“公正、公平、專業、權威”的理念,不僅為消費者購車提供直觀的參考,更重要的是,它為整車企業優化產品配置設計提供數據,同時為政府主管部門監督管理提供信息,以標準的力量,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全面轉型。
“一個有生命力的指數一定是開放的體系。”抄佩佩表示,作為國家一類科研院所、天然的第三方企業平臺,未來,中國汽研將繼續深耕汽車指數研究,為政府、行業、消費者提供更全面客觀的汽車產品評價服務。
真實的評價數據源于科學的實驗測評
測評,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足夠強大的實驗數據基礎。對于中國汽研來說,其主導的汽車健康指數測評體系,是完成車輛是否“健康安全”的基本框架。
中國汽研環保與健康測評研究中心化學分析高級工程師李琦博士向《中國消費者報》介紹,其測評框架包括5個板塊,包括車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車內氣味強度(VOI)、電磁輻射(EMR)、車內顆粒物(PM)、車內致敏風險(VAR)。李琦介紹,上述指標涵蓋了所有車內環境的污染源和駕乘人員健康威脅。
以VOC板塊為例,該板塊綜合了國標和國際標準測試方法,試驗工況包含恒溫恒濕、高溫光照、怠速通風三種工況,貼近實際用車狀態。其評價指標直接反應了對人體健康影響程度。其指標一評價的是“健康危害”,重點考察苯、甲醛兩種一類致癌物,借鑒美國EPA標準,以暴露評估模型,評價車內苯和甲醛對人體健康危害的風險;指標二評價的是“綜合污染”,借鑒環境領域大氣質量評估方法,評價車內“五苯三醛”的綜合污染程度。
而VOI板塊則是以車內氣味強度等級作為考察對象,通過主觀評價的手段考察車內空氣環境的舒適性。
說起這個環節,可能是所有測評項目中,最具有“感性”色彩的評價。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測試人員,用自己的鼻子去感受車內味道,評價車內環境的舒適度。當然,這樣的測評,絕非“聞味兒”那么簡單。
據中國汽研相關實驗室工程師介紹,在中國汽車健康指數(C-AHI)的測評中,僅車內空氣質量考評一項,就需要模擬多種工況,在不同階段下進行測試,通過加權計算得到最終測評成績。面對如此繁瑣的實驗,工程師們表示,這僅是他們工作的冰山一角,“做測評,需要的是科學和嚴謹。”
資料圖片
當今電動車發展勢頭迅猛,但關于電動車型電磁輻射問題眾說紛紜。科學的結論有助于消除大眾對于這一問題的恐慌與疑惑。
在中國汽研EMC(車輛電磁兼容)實驗室,在EMC工程師的示范下,《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觀看了車輛電磁輻射的“測試”過程。屏蔽了外界電磁信號的空間內,接收或釋放電磁信號的天線,可以分別檢測車輛抗擾或干擾的“能力”。而這樣“能力”值匯總分析之后形成的綜研報告,將會告訴消費者,一輛車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到底對人有無危害;而針對源于車外的電磁輻射,考察車輛能否提供足夠的防護,保障其性能不受外界影響。
生活的體驗感知與未來的測評延展
對于車輛“健康安全”的測評內容,大多來源于實際車輛駕駛人群的集中感受。在本次探訪中,中國汽研所展示的PM(細顆粒物)實驗艙的研究項目,就和我們日常對車輛的密閉性感受有關。
在該中心,《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看到,作為國內外首個整車級PM實驗艙,其容積達84m?。該艙可以為進行密閉性評價及空調過濾效率評價的各類乘用車,提供實驗場所及環境條件。
資料圖片
而有些評價,既來源于生活實踐,也屬于開創式的測評,比如關于過敏原的評價。
車內致敏風險評價并無相關參照的標準,是全新研究領域。該板塊的研究,體現出汽車行業對消費者健康的關注。據測試評價專家介紹,車內致敏風險評價關注易過敏人群。對于這類人群,車輛大量使用的皮革、織物、金屬鍍層、塑料等材質,部分含有一些致敏物質。《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敏感人群比例也在快速提高。據介紹,該板塊測評規程將于2020年底發布,包括車內材料中致敏物理化檢測和毒理檢測。
以前消費者對車內異味和車內VOC問題關注較多,但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大車企推出車內抗菌、抗病毒以及空氣凈化空調功能等等,引發消費者更多關注。對此,李琦介紹,中國汽研方面也在考慮,將豐富健康指數的測評維度,未來會設計一些加分項,比如評價車內抗菌、抗病毒能力,包括空調凈化能力等。
“對此,我們正在研究開發一套健康材料的VOC溯源管理系統,以快速定位車內主要的污染源,包括異味的污染源、VOC的污染源以及車內致敏物風險的污染源。”李琦介紹,“這也是針對今年疫情暴發而采取的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