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夜間經濟成為了當下熱詞。
夜間經濟 (night-time economy)一詞是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所包含的經濟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指向第三產業,包括購物、餐飲、文旅、娛樂等消費行為。
夜間經濟作為現代城市新興業態,因其增加就業崗位、拓展消費空間、拉動經濟發展,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青睞和重視。在2019年“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評選中,重慶“星光”璀璨,位居榜首。作為夜間經濟的“先行者”,重慶城市消費的60%發生在夜間,大商場晚上6點到10點的銷售額在全天占比達60%。
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夜間經濟成為了支撐經濟的重要一環。成都今年3月出臺政策,允許商販臨時占道經營,極大活躍了夜間經濟,僅此一項,即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
然而,夜間經濟特別是夜市攤點的“自發”和散漫屬性,以及對傳統市容、交通、市場監管方式的挑戰顯而易見:攤位雜亂影響市容、占道經營阻塞交通、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安全隱患若隱若現。
這給政府部門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看到有些地方政府已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及有益的嘗試:2019年“五一”前夕,上海市黃浦區任命了“夜間區長”和首批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 “夜生活首席執行官”;9月7日,湖南省首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天心夜間經濟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北京市則提出設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制度,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發展。有些地方政府還加強政策扶持,鼓勵重點街區夜間營業時間延長至24:00。統籌利用相關財政扶持資金,對公交、環衛、文化、體育等公益性單位因發展夜間經濟、延長運營時間產生的虧損給予適當補貼。
夜間經濟發展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噪聲擾民、違規占道、社會治安、產品質量等,這給職能部門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耕細作,下足工夫。
夜間經濟并非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所有參與夜間經濟活動的產品銷售者、服務提供者,都要保證其產品或服務是健康的、衛生的,是有質量保證的。要做到這一點,可借助當地政府的政務平臺,引導夜間經濟的經營者實行注冊備案,建立誠信檔案,用信用機制來約束其經營行為。
同時,夜間經濟經營者還可成立自治組織,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主動協調經營事務,維護經營秩序及環境衛生,確保產品及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相關職能部門,特別是市場監管部門,正可大顯身手,主動作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從優化營商環境、規范經營秩序、強化消費維權等方面,提供更人性更細致的監管服務,為夜間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夜間經濟的發展,最忌同質化、同城化。相關部門在抓好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做好“特色”這篇文章,挖掘消費潛能,加強特色推廣。對于夜間經濟重點區域的規劃選址和經營內容,要依據街區所處的文化底蘊、地理特色、消費層次、購買能力、需求特征等進行綜合考量,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同時鼓勵發展老字號、品牌餐飲、時尚酒吧、精品購物等業態,打造一批消費者認可度高、經營特色鮮明的夜間經濟品牌和項目。(中國消費者報 劉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