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美麗成為當今人們生活的重要訴求,越來越多求美者希望通過醫療美容來改善容顏,不過這些求美者的求美之路并不順暢,黑機構、黑醫生、黑針劑等“攔路虎”給求美者造成了身體、心理雙重傷害。
今年4月底,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5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和新氧科技聯合發起了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目前已初見成效。
在8月6日舉辦的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首階段情況及趨勢發布會上,新氧科技副總裁、新氧風控委員會負責人張力明介紹,新氧科技作為行業自律行動發起者,目前平臺累計攔截問題機構58家,疑似違規或超范圍執業醫生14685人次,涉嫌違規、違法醫美商品12099例,總處理違規內容29729條。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表示,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啟動以來,他們在互聯網領域發現了眾多醫美機構違規、違法經營的線索。目前問題主要集中在一些沒有取得衛生部門頒發合法執業許可證的生活美容機構涉嫌違法、違規提供醫美服務。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的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然而,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賴貞表示,“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合法醫美機構僅占行業的14%。在合法的醫美機構中,依然存在15%超范圍經營的現象。”
機構超范圍經營違規項目、無資質機構線下經營的現象屢屢發生,不僅損害醫美行業聲譽,甚至會造成消費者容顏重創、經濟受損和心理傷害。
來自四川的羅莉是一位先天唇腭裂患者,18歲時做了第一次唇腭裂修復手術。25歲時,感受到醫美改變生活的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在當地一家小美容機構做了硅膠假體隆鼻,然而這次手術給她帶來的卻是鼻孔不對稱,鼻小柱歪曲,疤痕增生。
艾瑞調研報告顯示,曾經有8.6%的醫美用戶有投訴意向,而采取投訴行動的醫美用戶只有1.8%,其中成功投訴的醫美用戶僅 0.7%。而有投訴意向的醫美用戶想投訴/投訴過的機構類型當中25%為生活美容類機構。這些機構既沒有取得醫療美容機構經營許可資質,也缺少合法合規醫生,更可能使用非法來源的藥品、設備等,所做的醫療美容項目對人體產生巨大危害性。
面對數量龐大的黑醫美,構建健康有序的醫美行業生態任重而道遠。除了行業自律,開展消費教育也尤為重要。
賴貞表示,很多消費者分不清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邊界,并不了解醫療美容項目應該去正規醫美機構,使得一些美容院非常容易誘導消費者接受醫美項目。
黑貓投訴負責人高軍委分析認為,互聯網平臺巨大的流量優勢,讓很多黑醫美企圖通過各種方式蒙混進入線上平臺,制造各種新奇概念吸引眼球,卻對醫美行為避重就輕,降低消費者的心理預警。很多消費者僅僅看到商家宣傳就去做了這個項目,其實對其潛在隱患、安全系數并不了解。這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于醫美行業、醫美線上平臺的信任度,也對平臺監管提出了巨大挑戰。
為此,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黑貓投訴與新氧科技聯合發起中國醫美行業規范發展倡議,號召合法合規開展醫美服務,嚴查“生活美容做醫療美容”現象,維護專業醫美醫師聲譽,持續打擊惡意營銷,制度化、長期化整肅醫美藥品、器械,共同促進行業凈化,捍衛消費者健康安全。
行業自律行動對醫美市場的影響不可能一蹴而就。為醫美消費者提供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明確表示,期待第三方平臺、醫美機構、整形醫生、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積極參與醫美行業自律行動,推動醫美行業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