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宿遷市召開7月份下半月1+X新聞發布會。參加本次新聞發布會的有:中新社、人民網、現代快報、宿遷日報、宿遷晚報、市電視臺、市電臺、西楚網、宿遷網、速新聞等新聞媒體的記者。發布會邀請的嘉賓有:市委黨史工辦(市方志辦)主任、一級調研員孫正龍同志、市市監管局副局長賈慶偉同志、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龐志勤同志。發布會共兩項議程,一是新聞發布;二是回答記者提問。市委黨史工辦(市方志辦)主任孫正龍同志發布《宿遷市志》出版發行情況、市市監管局副局長賈慶偉同志解讀宿遷市《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龐志勤同志發布宿遷市醫療救助工作。發布會由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熊磊主持。
《宿遷市志》出版發行新聞發布稿
宿遷市地方志辦公室
非常感謝大家對《宿遷市志》出版發行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宿遷市志》2020年7月正式出版發行。下面,由我介紹《宿遷市志》的有關情況。
一、總體情況
《宿遷市志》是宿遷市1996年成立以來第一部設區市志書,是宿遷市的“百科全書”,客觀、全面地記錄了宿遷市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設48篇,其中包括《建置區劃》《兩河兩湖》《城鄉建設》《農業與農村經濟》《釀酒業》《旅游業》《項羽文化》《民俗》《方言》《人物》等。除此以外,志書前置近300幅彩圖以及《序》《凡例》《總述》《大事記》,后置《附錄》《索引》《后記》等。市委書記張愛軍、市長王昊為該書作序,稱該書的編纂出版“是宿遷市的一件文化盛事,更是宿遷市地方志事業發展的標志性大事”。
《宿遷市志》共300多萬字,2284頁,彩色印刷,圖文并茂,16開本,印數4000套。
《宿遷市志》記述的時限為:上限不一,因事而異,盡量上溯,下限一般為2011年年底。其記述的地域范圍為1996年設區市成立后所轄的行政區域,詳記市區,兼及轄縣。
宿遷市志的正式出版發行,標志著宿遷市至此實現了地方志事業發展的“兩全”目標,標志著宿遷市的二輪修志工作圓滿畫上了句號,同時也標志著宿遷市的地方志事業與全省實現了同步發展。
二、編纂過程
宿遷市于2005年啟動二輪志書編纂工作,由于宿遷剛建市,處于百業待興的狀態,所以,市志編纂啟而未動。直到2012年才正式啟動起來。在省地方志辦公室指導下,在市委領導、市政府主持下,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組織實施、市地方志辦公室具體編纂,耗時八年編纂完成。其間,2012—2013年,培訓與征稿;2013年12月,總纂篇目通過省評審;2014年,形成初稿;2015—2016年,完成分纂;2016—2017年,完成總纂,并完成初審、復審;2018年8月,通過省級終審,同時通過方志出版社審稿;2019年2月,通過省級驗收,年底進入印刷程序; 2020年7月,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我們的編纂體會有三點:一是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忠誠敬業奉獻;二是“嚴”字當頭,勤于打磨,實現百煉成鋼;三是開門修志,廣泛借力,實現眾手成志。全書編纂過程中,全市106家單位和部門參與編纂,主要撰稿人有258 人,主要審稿人有73人,形成各類資料710多萬字,最終定稿字數300多萬字。
三、主要特色
《宿遷市志》的主要特色是鮮明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在凸顯時代性上,全書重點記述宿遷市境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與現狀,在記述中凸顯了改革、發展與創新的時代主題。比如突出記述了春到上塘、耿車模式等。在凸顯地域特色方面,突出記述了水韻之城、白酒之都、項王故里等內容,將其升格設篇。其中,《兩河兩湖》篇記述宿遷境內的大運河、廢黃河與洪澤湖、駱馬湖,體現宿遷的生態特色;《釀酒業》篇重點記述了洋河、雙溝兩大品牌,突出展示了宿遷獨特的酒文化;《項羽文化》篇除了記述項羽滅秦分封、稱霸諸侯等生平事跡之外,還對項羽文化的千年傳承與重大影響進行重點記述,展示了項羽文化的永久魅力。
四、開發利用
下一步,《宿遷市志》發行工作將全面展開,重點是推進“七進”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進網絡”。宿遷市地方志辦公室將把《宿遷市志》電子版發布上網,讓廣大讀者隨時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使用。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做好其他的“六進”,就是讓《宿遷市志》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
志書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執政智慧,具有重要的“資政育人”功能。《宿遷市志》出版發行后,為各級黨政干部提供以史鑒今、啟迪未來的資政工具,各級領導干部可通過閱讀該書,提高決策水平和領導水平,能夠從中汲取執政智慧,借鑒歷史經驗,探求歷史規律,從而更好地謀劃宿遷未來發展。《宿遷市志》也將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愛祖國、愛家鄉,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歷史遺存、找得著文化根脈、記得住鄉情鄉愁。
我們還將積極拓展用志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加快修志成果轉化,為廣大讀者盡可能提供多層次、寬領域、高質量的方志產品,在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旅游開發、廉政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
加大宣傳力度是開發利用的關鍵。希望新聞媒體及記者朋友們,借助新聞媒介優勢,大力支持、積極幫助做好《宿遷市志》宣傳工作,引導社會各界讀志用志,充分發揮志書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有作用。謝謝大家!
問:宿遷市二輪修志進展情況怎樣?
答: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性的修志有兩輪。第一輪修志是于1980年啟動,到20世紀末基本完成,《泗洪縣志》于1994年出版,《泗陽縣志》于1995年出版,縣級《宿遷市志》于1996年出版,《沭陽縣志》于1997年出版。
21世紀初,全國統一部署二輪修志工作。江蘇省2005年啟動二輪志書編修,宿遷市也于2005年召開了地方志工作會議,對全市二輪修志工作進行了部署。截至2014年,泗陽、泗洪、沭陽、宿豫三縣一區的二輪志書全部公開出版。2005年啟動時,因為宿遷建市不到十年,各單位部門資料缺乏、編寫人員也不到位,所以編纂工作被擱置下來。一直到2012年2月才正式啟動編纂工作。截至2020年,宿遷市的二輪志書全部完成。
問:宿遷市地方志事業發展的“兩全”目標實現情況怎樣?
答:《宿遷市志》雖然比其他設區市遲了7年時間才真正啟動起來,但全市的志書編纂工作依然迎頭趕上,實現了與全省同步發展,也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兩全目標”。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輪修志規劃任務,實現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鑒全覆蓋。到目前為止,宿遷市二輪志書編纂工作已經全面完成,市縣兩級綜合年鑒也實現全覆蓋,也就是達到了省里提出的“一年一鑒,公開出版”的要求。
解讀宿遷市《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新聞發布稿
市食安辦、市市場監管局
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新聞發布會。我代表市食安辦、市市場監管局就近期出臺的宿遷市《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向大家作簡要解讀。
首先,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實施意見》制定出臺的有關背景。
食品安全事關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事關政府公信力。2019年以來,中央和省級層面相繼出臺了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相關意見文件, 根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要求,由市食安辦牽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宿遷市《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初稿,經反復征求意見和市委市政府有關會議研究同意,最終以宿發[2020]13號文件印發實施。《實施意見》確保國家、省食品安全改革的措施落實落地,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突出問題,將食品安全各項目標和改革舉措進一步細化、量化、具體化,明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進一步提升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下面,我介紹一下《實施意見》主要內容和目前工作開展情況。
《實施意見》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其中工作目標以附表形式分別對2020年底、2025年、2035年我市食品安全要達到的具體指標和措施進行了明確。
第二、三、四部分:為主要措施。
一是嚴格執行“四個最嚴”要求。執行最嚴謹的標準,充分發揮食品安全標準在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產業發展上的重要作用,規范執行食品安全標準。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強調從產地環境、種養殖業的源頭到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經營、再到餐桌的全過程全鏈條監管。實行最嚴厲的處罰,持續保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堅持最嚴肅的問責,將食品安全納入紀委監委巡察內容,建立健全褒揚激勵、容錯糾錯、問責追責、依法處置等機制。
二是大力提升“五項能力”。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培育發展壯大我市食品產業。提升安全監管能力,加強監管執法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提升改革創新能力,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證照分離”“一網通辦”等改革試點,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手段。提升問題發現能力,充分發揮食品監測和檢驗作用,并把食品抽檢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健全完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和體系,全力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
三是持續開展“六大行動”。開展主體責任落實行動,有效推動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開展基層監管優化行動,厘清市縣和部門監管事權清單,重點加強基層一線監管隊伍建設。開展放心工程攻堅行動,讓人民群眾吃的更加安全放心。開展安全知識普及行動,有效提升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開展重點熱點問題疏堵行動,形成重點整治與持續規范相結合的治理模式。開展失信聯合懲戒行動,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食品安全聯合懲戒機制。
第五部分:為保障措施。主要從落實食品安全黨政責任、強化協同配合、納入地方發展規劃等方面強化食品安全,工作責任、保障措施,建立地方財政、企業資金和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實施意見》出臺的同期,市委市政府還制定了《宿遷市市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清單》,更大力度體現了市級黨政領導干部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擔當,各縣區各部門將進一步激發改革活力,自覺強化責任落實,為全市群眾切實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今年以來,雖然受疫情防控工作影響,但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減,并將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相關工作舉措持續推進。全市開展了食品領域風險隱患專項排查,例如,重點對小作坊地產食品、保健食品、肉類及其制品、禁食野生動物、校外托管機構食品安全等加強整治,以及全市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基地使用合格證制度等。近期,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有關部門,創新實施學校食堂食品原料陽光采購工作,設庫組網,建立網上商城,實行封閉管理,確保校園餐飲安全。2020年1月以來,我市共開展食品及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督抽檢19389批次,總體合格率達99.17 %,全市食品安全總體形勢持續向好。
請問賈局長,您剛才解讀中提到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近期和中遠期的目標措施,那么今年具體目標是什么?
答: 2020年全市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將達到6批次/千人,主要農產品和食品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7%,食品抽檢合格率98%以上,進出口水平監督抽檢任務完成率100%,今年起全市農產品和食品抽檢及質量監測質效要爭取保持在全省先進梯隊。此外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到100%、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標準化農貿市場快檢室建成和運行率100%,食品企業質量安全崗位人員法律知識抽考合格率和生產企業自查報告率達到90%。
醫療救助工作新聞通稿
市醫療保障局
為切實做好全市醫療救助工作,保障困難群眾基本醫療權益,確保醫療救助工作平穩運行,根據省醫保局、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醫療救助工作的通知》,市醫保局會同市民政局、市財政局等八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醫療救助工作的通知》,將于2020年8月1日起執行。
下面我從當前基本情況以及下一步的變化兩個方面介紹相關具體情況:
一、當前基本情況
當前我市共有醫療救助對象63.1萬人,其中重點救助對象29.8萬人,拓展救助對象33.3萬人。2020年上半年,共有10.9萬人次享受醫療救助待遇,醫療救助基金支出11238萬元,有效減輕了我市困難群眾醫療負擔。但由于全市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和醫療救助待遇標準不完全統一,醫療救助經辦流程也不一致,對醫療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和規范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下一步的變化
(一)統一全市醫療救助對象范圍。
將全市重點救助對象范圍統一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特困供養人員、具有本地戶籍的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享受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生活補助費的20世紀60年代精簡退職職工、重點優撫對象、困境兒童、總工會核定的特困職工等7類人群。拓展對象范圍統一為重點救助對象以外的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參加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市政府規定的其他特殊困難人員等3類人群。
(二)統一全市醫療救助待遇標準
對救助對象在醫療救助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政策范圍內門診、住院醫療費用,按以下標準給予救助:
1.特困供養人員、重點優撫對象中的孤老、困境兒童中的孤兒,在年度最高救助限額內按照100%的比例予以救助。
2.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享受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生活補助費的20世紀60年代精減退職職工、重點優撫對象中的其他對象、困境兒童中的其他對象、特困職工以及各類拓展救助對象,在年度最高救助限額內按照70%的比例予以救助。
3.醫療救助年度救助限額按照我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度報銷限額的50%執行。
(三)統一醫療救助經辦服務
明確由市、縣區醫保經辦機構負責辦理醫療救助對象參保登記、資金申請結算、數據統計填報、指導配合救助對象信息系統標記和維護、定點醫療機構協議管理、醫療救助零星報銷等工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未設立醫保經辦機構的,由當地醫保職能部門相應業務科室負責。
一、請問各類醫療救助對象如何認定?
答:重點優撫對象由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負責認定,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由扶貧辦負責認定,特困職工由總工會負責認定,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由殘聯負責認定,其他救助對象由民政部門負責認定。各部門認定之后,將相關信息交由醫保經辦機構辦理待遇享受等相關工作。
二、請問醫療救助對象到外地醫院就醫是否還能夠享受救助待遇?
答:救助對象按照基本醫療保險的相關規定,辦理轉診轉院或異地就醫備案手續的,醫療救助標準不降低。未按照規定改造轉診轉院或異地就醫備案手續的,醫療救助比例降低20個百分點。轉院備案手續一般由符合條件的我市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辦理,對于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白血病化療以及一些罕見病,參保人員可以直接到各地醫保經辦機構辦理轉院備案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