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起,由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下文簡稱網約車)平臺公司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防控規范》(下文簡稱《規范》)正式實施。業內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團體標準大幅提升了網約車的大數據功能,同時對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份發布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的《規范》明確,在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時,網約車平臺公司需根據運營區域的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管控要求,在駕駛員管理、車輛管理、運營保障、應急處置等多方面宜達到的標準。
其中,針對網約車駕駛員,《規范》明確建議了在疫情期間:駕駛員每日出車前、收車后應各測量1次體溫;營運時應規范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并建議隨車配備適量口罩(由公司配備),提供給未戴口罩乘客使用;營運時宜佩戴防護手套,高風險名單地區運營時宜佩戴護目鏡、穿著防護服等。
同時,根據運營區域的疫情管控要求,明確了對車上的駕駛員方向盤、安全帶、空調出風口、車門把手、車窗升降按鈕、后備箱按鈕等重點部位以及座套、座椅、腳墊、后備箱等重點區域的消毒要求。其中,對疫情高風險區域,明確要求運營期間每隔4個小時或每次接單后,都應對重點部位或重點區域進行消毒,對中、低風險區域,也分別有相應的具體消毒要求。
對于網約車平臺公司,《規范》中建議,應充分利用大數據識別及行程信息實時監測技術,對存在風險的駕駛員與乘客采取相應措施,積極配合政府主管部門進行信息追蹤;宜停止網約車拼車業務,或在駕駛員端APP和乘客端APP提供是否進行拼車意愿選擇;宜與政府主管部門聯合推出“智慧防疫碼”,全面實時掌握車輛消毒情況,乘客可掃碼查看車輛消毒記錄或登記乘車信息;此外,宜與政府主管部門疫情防控大數據銜接,實時并精準查驗駕駛員與乘客健康狀態,實現疫情防控的關口前移等。
《規范》還明確規定,平臺公司應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要求,嚴格規范跨城網約車業務,堅決防止疫情通過網約車從重點防控地區輸出或輸入。
“該《規范》不僅總結了多家平臺公司的一線經驗,也征求了政府管理部門主管和業界專家的意見。可以說是比較與時俱進和可實際操作的。”《規范》起草者之一、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大松介紹,“比如疫期不宜拼車這一條,美國的UBER和LFYT也是剛提出,這份新規中已列入;要求平臺公司配合政府組建醫護、社區等應急保障車隊,是武漢網約車的防疫經驗總結;此外,要求疫期嚴格規范網約車的跨城跨區域業務,則是落實了交通運輸部相關要求。”
此外,顧大松解讀,該《規范》中增加了利用大數據管理運營網約車的條文,這是尤為值得關注的,“網約車的出現和發展本身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而此次疫情對無接觸交易的需求更是大幅增加,這也給主管部門和平臺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過大數據平臺,政府主管部門和公司不僅可以遠程了解網約車的運營情況和消毒記錄,也可以收集必要的疫情數據;乘客也可以在被服務的整個過程、乃至于乘坐后,無接觸了解車輛和駕駛員信息,獲得更為安心的服務。”顧大松認為,這其實是利用大數據管理,結合網約車特點,推動出行領域的疫期管理和抗疫公共輔助手段,“該《規范》是交通領域在此次疫情中的一個重要經驗總結,在未來也會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