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市場監管局綜合利用多樣化工作手段,借助信息化治理平臺,調動多元化社會資源,完善成品油市場治理“五項機制”,全市油品抽檢合格率從2017年的低于80%,提高到96%,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行政指導與行政約談相結合,完善主體約束機制。一方面,該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組織開展成品油經營主體專題培訓,邀請質檢機構專家、高校教授、法官律師等解讀成品油檢測指標、制度規定和法律責任,督促成品油經營者誠信自律守法,落實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對抽檢不合格單位開展集體行政約談,剖析違法行為,講解制度規范和法律后果,糾正違法行為。同時將約談全過程進行網絡在線直播,超過20萬網民“圍觀”,取得較好社會反響。
二是日常抽檢、靶向抽檢和跟蹤抽檢相結合,完善監督抽檢機制。在日常全區域隨機抽檢的基礎上,以農村和城鄉結合部、主要交通干線、成品油批發零售企業集中地為重點區域,開展靶向抽檢。以消費者投訴集中、媒體曝光、歷次抽檢不合格的加油站為目標對象,實施不間斷跟蹤抽檢。多層次、多角度、抽檢層層遞進,互相補充,提高抽檢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以檢促改的目標,督促成品油市場規范經營。對于連續3次以上抽檢不合格的加油站點,探索實施吊銷營業執照,并移交許可發證部門吊銷許可證的“雙吊銷”處罰模式。
三是專項督查與暗訪督查相結合,完善問題發現機制。一方面,組織執法人員分片分組對成品油經營場所進行全域督查,以工作的全面性,展現行政執法的權威性和威懾力。另一方面,對于有疑似違法行為的成品油經營場所,組織執法人員、志愿者、記者進行暗訪督查,制作消費維權電視節目,真實反映成品油經營場的行業內幕,起到震懾作用。
四是行政處罰和信用懲戒相結合,完善違法處置機制。對于檢查督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該市市場監管局依據《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案件情節,依法予以處理。同時,依據《宿遷市侵害消費者權益失信行為認定辦法(試行)》,對油品抽檢質量嚴重不合格的41戶經營者進行失信認定,納入黑名單管理,實施信用聯合懲戒,倒逼成品油經營單位糾正違法行為,提高守法自覺性。
五是公眾監督和媒體監督相結合,完善社會共治機制。將宿遷手機臺、速新聞等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公開的主通道,發布油品質量升級信息,公布成品油抽檢質量不合格單位名單,保證公眾知情權,拓寬公眾監督途徑。聯合市廣電總臺推出消費維權電視專欄節目“我的消費我做主”,制作播出“你家愛車‘吃’得怎樣”、“藍天保衛戰 宿遷不能落后”等主題節目。同時,在節目中開辟群眾互動欄,引導廣大群眾參與監督、舉報成品油違法行為,讓廣大市民都成為監督者,構建社會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