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召開全省缺陷產品召回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馮新南副局長專題發布我省缺陷產品召回相關情況。質量發展處、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負責人分別發布了我省缺陷產品召回典型案例和召回制度的相關情況。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創立于上世紀60年代,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一項先進的產品質量救濟制度。2013年起至2019年10月底,省市場監管局共對192家企業生產的257款302.5萬件產品實施了召回,建議36家企業生產的45款29.1萬件產品實施整改,為保障民生質量安全、推進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聚力機制創新,構建高效監管體系
一是法制保障到位。先后制定了《江蘇省缺陷產品管理技術中心工作流程與規范》《江蘇省消費品生產企業召回指南》《專家風險評估程序和方法》等規章制度,保障工作規范實施。積極加強協調,推動地方消費品召回立法,目前已通過立法說明、聽證、調研、征求意見等程序,力爭年內完成立法計劃。
二是行政監管到位。成立缺陷產品召回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目前,省、市、縣三位一體的行政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為召回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三是技術支撐到位。2013年,省編辦批復江蘇省缺陷產品管理技術中心,截至2017年,全省13個設區市均設立分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遴選30多家檢測機構,為召回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建立了由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及檢驗檢測機構13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庫,為實施召回提供了智力支持。2013年以來,先后組織了近70次專家技術分析會,對22個產品的調查分析材料進行了評估。
四是專題研究到位。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開展市場調研,完成了缺陷信息采集、召回管理標準體系、召回效果評估、消費品產業調查等4個課題任務,發表12篇學術論文,出版專業著作《江蘇省缺陷消費品召回指南》,開展5款消費品傷害案例研究。
二、聚力拓寬渠道,構建信息采集體系
一是以市場購檢為抓手,推動信息采集常態化。依據質量問題線索,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消費品市場購檢,2014至2019年共組織購檢2085個批次日用消費品,發現可能存在缺陷的消費品831個批次。目前,通過購檢發現的缺陷信息占所有召回線索的84.7%。
二是以質量共治為導向,推動信息采集廣泛化。通過與定點醫院合作、監測媒體報道等方式,持續開展產品傷害信息監測,采集傷害數據40余萬條。立足全員參與,向社會公布報告電話、電子信箱,目前已在全省部分校園、醫院、社區和商業綜合體等建立1000個產品缺陷信息監測點。有序推進9000多家消費品生產企業信息收集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三是以數據應用為重點,推動信息采集科學化。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信息監測系統已初步建成應用,實現了產品傷害與風險信息的自動收集、處理、分析和預警,快速鎖定缺陷消費品。依托一體化市場監管信息平臺,推進缺陷產品信息與準入、信用、監督、投訴、稽查、消保等各類信息的歸集共享。依托省質量發展委員會,加強與公安、交通、工信、海關等部門的合作,實現缺陷產品信息共享。
三、聚力全程監管,構建質量安全體系
一是抓好內部資源整合。將召回工作嵌入市場監管的各個業務領域,強化問題會商、橫向協同,強化召回的疊加效應,完善風險監測、消費預警等機制,著手開展大數據分析研判,更好服務企業消除產品安全風險。
二是抓好協同聯動運轉。構建省、市、縣三位一體及“行政+技術”的召回監管模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為補充、形成閉環。強化召回全過程管控,各個環節一項不漏、一環不缺、一步不掉。
三是抓好獎懲措施落實。組織專家義務“會診”,幫助企業改進質量。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組合式、打包式服務。依法對不配合、不召回、不備案、不執行的生產企業進行查處。
四、聚力社會共治,構建立體宣傳體系
一是暢通網絡宣傳渠道。健全完善江蘇省缺陷產品召回管理信息系統,共發布召回信息1000余條,風險預警、動態及安全教育信息2000余條,提供有關法律法規、消費品安全標準信息200余條。
二是豐富現場宣傳形式。連續4年舉辦以“守護兒童安全、遠離產品傷害”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重要節點,廣泛開展宣傳普及活動,建設缺陷產品科普展示館。
三是發揮相關媒體作用。通過與相關媒體合作,加大對召回工作宣傳力度,宣傳召回制度和質量安全知識,營造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四是提高專題培訓效果。每年組織法律法規、工作流程、重要標準等專題培訓,先后組織約3000多家生產企業培訓,著力強化企業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
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探索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力爭將全省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工作打造成全國召回管理工作的示范區和先導區,更好地發揮缺陷產品召回在推動質量提升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