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大峪溝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們不但參觀了村里150畝的“房山磨盤柿”采摘園(像這樣的采摘園,全鎮有1.9萬畝),研究路旁的太陽能路燈,甚至跑到村民家里考察沖水式廁所。原來,他們是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考核專家組的成員,在對大峪溝村歷時3年的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成果進行驗收。當天下午,考核專家組組長汝利福宣布,全部考核項目合格,標志著北京市首個符合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建設要求的“美麗鄉村”誕生了。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副處長李凌松介紹說,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以農業標準化工作為基礎,開展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利用標準化手段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壯大鄉村產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房山區張坊鎮大峪溝村是北京市該領域的首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該項目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將標準化理念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活環境治理以及產業化經營等各方面,構建并運行了涵蓋設施建設標準化、特色產業標準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標準化以及美麗鄉村村容維護標準化等方面的標準體系。
從2016年至今,大峪溝村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行標準化建設,在盡量保留步道周邊自然風貌的情況下,累計修建登山步道1500米,新建護欄500米,配備垃圾桶50個,主步道寬度不低于60cm,步道容量設置為8—25人/km,既保證登山舒適度又兼顧安全。對村級污水處理站實現標準化管理,對柿樹葉、林下雜草、秸稈等農業固體廢棄物實現堆肥利用。完善大峪溝村1000畝特色采摘區,其中改造250畝示范采摘區和50畝網架栽培區,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20個,為游人提供柿子品種科普展示。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改造水沖式廁所達700余戶,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的農村人居環境,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標準的形式規范引領當地產業發展,將科普、柿子文化展示融入到采摘服務中,提高了特色產業“房山磨盤柿”的知名度,開展農家樂旅游的農戶數逐年增加,提升了當地民俗接待旅游的規模和數量,實現“強了農業、富了農民、美了農村 ”的良好效果。
房山區張坊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大峪溝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最終形成了涵蓋綜合通用、村莊生活基礎設施、磨盤柿產業、農業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治理、村容整治等六大方面,包含61項標準在內的張坊鎮大峪溝村美麗鄉村建設標準體系。同時,鎮政府因地制宜的出臺了《村容村貌管理與維護規范》《登山步道設置與管理規范》《磨盤柿采摘園科普與旅游休閑服務規范》等6項區域性規范。
李凌松介紹說,大峪溝村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僅僅是北京市農業農村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的一角。目前,北京市已建成9個批次103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和1個國家級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項目,形成了以標準化為手段、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首都現代化農業標準化產業特色,在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