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首次在2019(第十八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正式向社會發布。《報告》指出,“智能+”社會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未來智能生活消費將領銜“智能+”社會發展。
《報告》由中國互聯網協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撰寫,包括“智能+”生活消費、“智能+”公共治理、“智能+”生產供給三大部分。《報告》顯示,全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為0.46,全國智能化發展水平處于初級階段,東部地區領先趨勢明顯,前10位中有8個為東部省市。
和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智能+”生活消費,其指數包含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慧零售、數字支付等4個指標,涵蓋了個人智能生活和消費的主要方面。2018年“智能+”生活消費的全國指數得分0.4,同比增長10.24%。分地區看,由于中西部地區增速更快,“智能+”生活消費指數的地區間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
數字支付是“智能+”生活消費指數中發展水平最高的指標,移動支付滲透率、使用頻率和支付金額在各地均得到了高水平發展。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的數字支付發展水平排名前五,上海在人均移動支付筆數、人均移動支付金額指標上均領先全國,北京在移動支付滲透率指標上領先。
智能家居是“智能+”生活消費指數中發展速度最快的指標。大數據、物聯網、人機交互等技術推動家電家居產品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使用體驗得到極大改善,智能音箱、智能電視等產品快速進入千家萬戶。VR技術開始大規模進入房屋交易、租賃和裝修環節,促進了住房市場的智能化發展。
智能出行是“智能+”生活消費指數中發展較快的指標,僅次于智能家居。智能導航在出行方面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人均使用頻次飛速增長,車載智能硬件、智能穿戴產品人均銷售額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智慧零售網點數量是智慧零售的先行指標,反映智慧超市、智慧便利店、智慧生鮮等零售網點的發展情況。智慧零售網點數量發展速度極快,處于迅猛增長的起步期,人均電商零售交易額指標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期。
在“智能+”公共治理方面,各地發展總體較為均衡,綜合決策智能化是當前智慧管理熱點,智慧政務從查詢辦理向智能服務升級。在“智能+”生產供給方面,地域特點突出,西部地區在農產品在線零售方面取得突出成效;長三角、川渝地區、珠三角、京津冀四大主要區域成為智能制造轉型高地,主要依托智能工廠、智能產品和產業鏈協同平臺三條路徑實現轉型;電子商務逐步向縣級和村級深化,人工智能賦能的智能物流成為物流行業升級的關鍵。
《報告》認為,隨著智能技術的廣泛普及,未來我國“智能+”社會發展水平將快速提升,智能生活消費將領銜“智能+”社會發展,個人將從消費者向產消一體演進,以智能人機交互、智能服務推送等形式,實現城鄉居民在購物休閑、家居生活、交通出行等領域的快速響應、個性定制和按需服務。智能公共治理將提升“智能+”社會基準線,智能管理將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公共治理協同,形成全程在線智能、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管理體系。智能生產將是“智能+”社會的主陣地,基于平臺的生產方式向全行業演進,生產體系邁向組織重構、動力變革、模式創新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