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網絡暴力,還需大力推進網絡實名制
2023年06月14日11:05 來源:法治網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起草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當前,網絡暴力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一句惡毒的評論、一段隨意剪切的視頻、一篇毫無底線的造謠帖子……經過不斷傳播發酵,就有可能給網暴受害人帶來極大的苦惱和傷害,造成受害人重度抑郁、“社會性死亡”、精神失常、自殺等等嚴重后果。
此起彼伏的網絡暴力,利用的正是空間的虛擬性、行為的隱蔽性、形式的匿名性等特點?!霸诨ヂ摼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IT界廣為流傳的經典笑話,雖然這是一種夸張的表現手法,但卻生動闡釋了互聯網的相關特點。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近乎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每個人都有攻擊他人、毀滅他人的沖動。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同樣是在網絡空間,匿名網絡論壇常見惡語相向,而微信朋友圈則相對理性和諧。只有當每個人都認識到必須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才會更好地約束自己的攻擊沖動。
也正因如此,為了有效治理網絡暴力,需要大力推進網絡實名制,甚至有網友呼吁,可以明確一個人只有一個網絡賬號。
毫無疑問,網絡實名制有利于增強網絡個體的誠信和社會責任感,網民會更加理性地發表言論,按照互聯網準則規范發布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互聯網環境得到凈化。
事實上,一些國家和知名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探索網絡實名制。比如,韓國從2003年開始就通過多種方式推動網絡實名制,Facebook等社交網絡平臺也大力推進過網絡實名制……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些探索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比如,據韓國信息通訊部調查發現,實名制實施后,誹謗跟帖數量從13.9%降到12.2%,減少了1.7個百分點;但以IP地址為基準,網絡論壇的平均參與人數從2585人減少到737人;與此同時,也存在有人盜用他人身份證號碼進行注冊的情況,特別是發生了多起個人信息外泄案件。2012年,韓國又取消了網絡實名制,說明了推進這項工作的復雜性。
我國對于網絡實名制的倡議由來已久。早在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在一次訪談中就建議禁止匿名上網,當時在網絡上曾引發過激烈討論。
近年來,在法律法規推進層面,我國在網絡實名制方面不斷邁出堅實的探索步伐。
2015年2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指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后注冊賬號。
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不論發帖、回復、留言,或者是發彈幕、表情和標點符號,均要求實名認證。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對注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不得向未認證真實身份信息的用戶提供跟帖評論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對“網絡實名制”作出規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如用戶不能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可以說,目前我國的相關配套立法正在不斷完備。面向未來,一方面,當前需要將這些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落實落細、執行到位,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一步縱深推進網絡實名制,在更多場景、更廣領域、更大范圍進行積極穩妥地推進。
另一方面,為了讓更多網民打消顧慮,相關平臺也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保障網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合理訴求表達等權益,要將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貫穿到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全過程,積極履行各平臺的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