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廣州天河警方通報:網友自稱商場內被人扎針,排除有人故意傳播艾滋病。圖/廣州天河公安官方微博截圖
10月10日,廣州天河警方一則通報引發輿論關注。 根據通報,近日有兩名網友先后發帖稱,在廣州天河某商場被人用針頭扎傷,擔心感染艾滋病。天河警方經過調查,排除有人故意針扎路人傳播艾滋病的情況。其中一名網友因編造散布“被針扎”的虛構信息,涉嫌尋釁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在網吧、公交車等公共場所“被針扎”,是早些年一度流傳較廣的謠言。該謠言看似提醒民眾外出時小心,提防座位上可能出現的“帶血的針頭”,其實變相加劇了民眾對于艾滋病的恐慌和歧視。 那時候,民眾信謠傳謠,有著與當時社會相符的心理,但可以肯定的是,造謠傳謠者皆不能從中獲利。
而今時過境遷,與早些年相比,當前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自媒體與流量經濟的興盛,“被針扎”謠言可以催生流量,帶來真金白銀的好處。 因此,當前在查獲造謠傳謠者之后,除了依法處罰之外,也要著重追問其動機,評估其是否從中獲利。若存在借謠言謀取不當利益等現象,應附帶相應的經濟處罰,使造謠傳謠者得不償失。某種程度上,這也能遏制自媒體對于此類炒作的畸形需求。
此外,在廣州市這兩起謠言當中,有一種現象也很值得關注。 造謠者莊某供認,因不久前有不潔性行為,害怕感染艾滋病,急需阻斷藥物。看到此前的“被針扎”謠言的貼文后,莊某虛構“在相同區域被針扎”的經歷,在同一平臺發布,并與原謠言制造者取得聯系,意圖向其討教獲取阻斷藥物的途徑。 可以看出,莊某虛構“被針扎”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對艾滋病檢測和藥物的需求。盡管莊某最終如愿以償地獲得了幫助,但通過謠言來滿足需求,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做法,也讓社會及其本人都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實際上,我國在艾滋病的檢測與治療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制定了相應規則。比如,匿名檢測、免費提供艾滋病診療的基本藥物等。 但在現實中,確保個人隱私權和便捷獲得幫助,仍是一對難以兼顧的矛盾,以至于一些免費的艾滋病保障與服務,面臨難以獲取的現象。 此事也警示相關部門,需要切實落實相關保障機制,在確保隱私的前提下,通過更便捷的方式,來滿足一些人對艾滋病檢測與用藥需求。如此,才能真正杜絕一些非正常渠道乃至違法的方式。
社會處于不斷發展變化過程當中,制謠傳謠的動機與后果,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中的一些變化,很可能還帶有苗頭性質。為此,廣州這兩起“被針扎”謠言,無論是借機賺取流量,還是希望以此獲得艾滋病藥物,都是值得重視的新現象。 對于此種謠言,既需要相關部門依法依規來處理,也需要前瞻性地把握變化、更新治理策略,從而避免此類謠言的新動機催生新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