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極端天氣帶來的氣象災害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社會各界都在努力防災避險時,一些網絡謠言卻借機混淆視聽、興風作浪,誤導民眾認知,引發民眾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和救災秩序。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專家委員會成員周兵認為,科學普及防災避險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可以有效消除網絡謠言滋生的土壤。面對氣象災害時,民眾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政府部門所做的科學防災避險政策、措施,從而降低因網絡謠言引發的次生災害,減少國家和人民損失。
據中國科協于2020年4月至10月組織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百分點。
“科普工作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兵強調,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發力。科普工作者應當清醒認識到,科普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進而達到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目的。
天氣變化莫測,氣候復雜多樣,民眾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因氣象知識過于專業,普通民眾難免存在誤區、誤解。如何做好科普工作,讓普通民眾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提高氣象科學素養?
周兵以2018年臺風“山竹”肆虐時的一條謠言為例,說明傳播是一門藝術,科普不能簡單理解為科學術語的解釋。
2018年,超強臺風“山竹”橫掃菲律賓和我國沿海地區,帶來嚴重破壞和廣泛熱議。其中,一條“臺風‘山竹’的命名是因為長的像水果山竹”的配圖謠言廣為流傳。
2018年9月11日,“山竹”出現清晰的臺風眼,南側和東側云系發展旺盛。圖源:中國氣象報社
周兵表示,這條謠言之所以流傳較廣,是因為造謠者將常見的水果和衛星云圖結合,以娛樂化的形式引起了民眾的好奇心。但實際上,臺風“山竹”的衛星云圖并不像水果山竹,臺風的命名自有一套體系。
“科普工作應當注重方式方法,達到讓民眾主動接受、主動傳播的目的。科普產品可以進行適當加工,用老百姓聽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語言進行傳播。”周兵說。(謝博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