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3日10:50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作為江蘇省低收入人口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自2014年12月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以來,宿遷市圍繞改革試驗主題,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形成扶貧改革成果30余項,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全國、全省脫貧攻堅貢獻宿遷智慧和力量。
幫助低收入人群脫貧的關鍵是讓他們有更加穩定可靠的收入。宿遷市宿城區中揚鎮扶貧產業園,吸納了周邊3000多個村民務工,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宿遷市“十三五”建檔立卡低收入戶。
2月2日上午,在宿城區中揚鎮扶貧產業園內,記者見到了正在做熔接工作的杜衛瓊。七年前,一場意外讓她的丈夫腰部受傷,沒了頂梁柱,家里的生活一下陷入了貧困。在她家最困難的時刻,中揚鎮扶貧辦工作人員把她介紹到了家門口的江蘇吉龍上班。
“建廠就來這里,今年四年了,每個月來這廠里上班,做熔接這一塊,一個月工資3000塊錢,對家里面提供了幫助,生活慢慢的也就好起來了。”宿城區中揚鎮村民杜衛瓊說。
從起點就堅持造血式扶貧,宿遷扶貧改革試驗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大產業、大主體“牽手”小農戶,不斷放大產業富民增收效應。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招引建設1281個“家門口就業”項目,建成各類扶貧產業園(基地)105個,承載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6.9萬人,人均年增收1.46萬元。
“一方面,增加了我們低收入農戶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實現脫貧致富,從我們實踐來看,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脫貧方式。”宿城區中揚鎮扶貧專干黃夢如說。
“我們廠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來自周邊的居民,‘十三五’期間的低收入戶在200多人,根據崗位的不同,工資一般都在3000到5000之間。”江蘇吉龍人事專員閆利利說。
不僅如此,江蘇吉龍有限公司所在的中揚鎮扶貧產業園,是宿城區探索股權扶貧的一個試點。2014年,中揚鎮啟動實施扶貧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并整合各類扶貧資金近七千萬元入股扶貧產業園,創新對投入的扶貧資金進行折股量化確權,收益權量化到村和低收入農戶。
以杜衛瓊為例,2018年她到江蘇吉龍上班,但在2016、2017年,沒有工作的她,卻可以通過這項機制,每年拿到幾百元不等的分紅錢。
“分紅的錢每年到時候就打到我們卡上,這800塊錢雖然不多,讓我們有個底,有了保障。”宿城區中揚鎮耿橋村村民杜衛瓊說。
“人均的話147元左右,雖然不多但是對他們心理上來說,也增強了他們脫貧的一個信心和底氣,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提供了一些生活的保障。”宿城區中揚鎮扶貧專干黃夢如說。
中揚扶貧產業園建成六年多來,已累計發放股份扶貧分紅資金1116.29萬元,其中,512.76萬元直接分紅到全鎮的低收入戶手中。
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進入扶貧產業園上班、沒有勞動能力的政府兜底,2019年,中揚鎮3556戶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全部超過六千元,提前實現脫貧,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60萬元。
以 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突破,宿遷市扶貧領域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探索“公司+農戶”的返租倒包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及規劃、農資、技術、銷售“五個統一”,強化了經營主體與低收入農戶的利益鏈,讓農戶腰包鼓起來;
探索“龍頭企業+原料基地+低收入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固化農戶利益;
全面落實低收入農戶基本醫保、基本養老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及主要種植業政策性農業保險由財政全額代繳,率先建立低收入人口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后構筑起了“第四道防線”,極大降低了醫療負擔;
實現全學段、全覆蓋、全社會助學,低收入家庭學生享受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學段資助;
對生活用水、用電予以補助,五年來,累計代繳及補助達12億元。
“通過減貧救助對象技能提升、崗位對接、金融支持,多渠道、系統化開展就業創業幫扶,把脫貧攻堅政策體系,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完成政策體系轉型,形成完備的減貧救助保障政策清單。按照城鄉一體要求,做好減貧救助對象動態管理,防止返貧發生。”市扶貧辦副主任 朱殿華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各項改革舉措的推動下,宿遷市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各項目標任務,面向“十四五”,在總結歷年扶貧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宿遷市繼續謀劃創新,將減貧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持續推向縱深,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編輯:杜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