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10:55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有一位返鄉新村干,在十里八鄉小有名氣,他自強不息、知恩圖報,用心回饋鄉親的幫助,從種植“小白”成長為“行家里手”,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返鄉新村干沙軍。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我叫沙軍,今年27歲,目前是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2017年畢業以后,8月份恰逢宿遷市招考返鄉新村干,我毅然回鄉報名,通過優異的成績考到我土生土長的龍河鎮夾河村任職。任職期間我主要負責村里黨建扶貧宣傳等日常工作。”
鄉音難改,鄉情難忘
學成不忘鄉梓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高三那一年,我父親被查出癌癥,我母親也因為在工地上干活的時候,被鋼筋砸斷了三個肋骨,一下子斷了經濟來源,那時候家里一度貧困。不過,那時候村干部還有鎮里面的扶貧干部,知道我們家情況以后,都是積極幫助我們、鼓勵我們。當時考上大學以后,家里就把僅有的積蓄,加上鄰居、一些鄉親們,還有鎮村干部對我的幫助,他們湊了一些助學金給我,然后就拿著這些沉甸甸的學費,就踏上了我的求學之旅。”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畢業,就看到了宿遷市招考返鄉新村干,我就回來報名了,一個是確確實實想回報社會,因為對我有恩,然后我也想回報這些土生土長的人,另外一個因為我母親的身體也不是太好,我也想回來照顧她。”
扶貧助貧
心懷感恩回報鄉親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通過入戶走訪,發現農戶嚴立保一家四口,他和老伴的身體不好,大兒子有殘疾,于是政府為他們申請了低保,大兒子也申請了重殘補貼。其他有合適的工作也會讓他去做,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
工作中,困難是有的
多說一些,多跑幾遍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像每年繳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時候,很多村民他都是不愿意繳的,通過經常上門與他們溝通,給他們講政策,有可能有的村民他一次也講不通,兩次也講不通,我就多上門,多和他們溝通,多和他們講政策一這一類的,講為什么要買,有什么作用?經過多次溝通,基本上村民還都是愿意購買了。”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當時村里一個產業都沒有。我就天天在網上看,參觀學習這些農業知識,一次和我們鎮上面農委,一起去安徽參觀,然后就發現了瓜蔞。一開始和村民們說他們肯定都不愿意,然后我就自己先試驗了一下,先自己種了6畝地,看了一下效果。第一年種植,大概一畝地在200到250斤左右,產出來的籽,第一年價格也比較貴,相當于一畝地就有四五千塊錢的收入。”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現在有30多畝地的瓜蔞,平常有三個人在地里常年干活,一天五六十塊錢,收獲的時候都會找一些留守老人,一天用工也在十幾個人左右。”
宿城區龍河鎮夾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沙軍說:“目前,我們村141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我們村現在,全力以赴推動蓮藕套養小龍蝦、黃桃種植、瓜蔞種植等特殊產業培育,加快夾河村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讓村民增收致富,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 ”
編輯:杜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