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體教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2年01月07日10:15 來源: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宿遷市體教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制定《宿遷市體教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宿遷市體教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體教融合工作意見,根據我市實際,特制定如下《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高質量推進體教融合工作目標,按照“一年強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提升”的工作思路,堅持“一體化設計方案”、“一體化整合資源”、“一體化推進落實”的工作原則,大力實施四項行動,力爭到2024年,基本形成以政府主導、各級各類部門與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體教融合工作機制和模式。青少年體育發展氛圍進一步優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提升,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青少年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水平穩步提高。創建市級及以上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00所、“市隊校辦”項目學校20所,市級及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80個,各級各類學校常年參加課余青訓人數5000人以上、注冊人數2000人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青少年體質健康提升行動
1. 全面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質量。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與健康課程。通過“教會、勤練、常賽”的方式,推行“體育與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科學鍛煉方法,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2. 加強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管理。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強化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運用,開展青少年脊柱側彎、肥胖及近視調控干預。嚴格落實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干預、測試數據公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書等制度,推進《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率穩步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納入市政府對縣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評的重要指標。(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
(二)體育后備人才精英培養行動
3. 大力普及幼兒體育活動。全面推進快樂體操、趣味田徑、體適能、幼兒足球、幼兒籃球等體育項目在全市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開展,發揮幼兒體育在培養體育興趣、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實現幼兒體育進課堂全覆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
4. 持續推進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根據全運會、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和省運會等比賽項目設置,按照“一校一(多)品、因地制宜、全市統籌、突出重點、保持穩定、打造特色”的原則,實施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每個縣(區)至少推動5個運動項目,每個項目至少布局6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體育活動和青少年體育訓練。加強集體球類項目布局,推動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曲棍球等集體球類項目進校園。鼓勵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對應建立校級代表隊或校內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常年參加課余青訓人數5000人以上、注冊人數2000人以上。在此基礎上創建市級及以上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00所以上,逐步實現競技體育項目校園全覆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
5. 統籌加大“市隊校辦”建設力度。圍繞省運會青少年部項目設置和學校體育獎項設置,整合全市資源,優化青少年體育訓練布局,夯實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基礎。凡具備“兩集中”或“三集中”條件,可依托中小學校建設的市級運動隊,通過“市隊校辦”模式進行布局調整,三年內,推動10個運動項目,20所學校開展市隊校辦工作。體育、教育部門協同管理,共同負責項目訓練比賽和特色打造。強化對參加省運會的市隊校辦項目訓練單位的日常監管和業務指導,建立健全年度與周期相結合的目標責任體系和綜合評估體系,分解重點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加強評估考核獎懲,提升省運會競爭實力。(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
6. 推進體育運動學校標準化建設。在突出體校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面向社會的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體育服務產品,推動體校在轉型升級中更好地融入社會,增強發展活力,推進市、縣兩級體校高質量建設。落實《江蘇省中等體育運動學校建設標準》《江蘇省少年兒童體校指導意見》,規范辦學要求,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將市、縣兩級體校建設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將文化教育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實現“雙納入”。鼓勵市、縣兩級體校與當地中小學校加強合作,全面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推動市、縣兩級體校義務教育階段有關教育配套政策落地落實,確保體校教師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享受與當地普通中小學校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資薪酬。(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7. 構建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教育、體育部門共同組織青少年體育賽事,一體化構建市、縣(區)、校三級體育競賽體系和選拔性競賽制度,統一競賽計劃,統一運動員注冊認證和裁判員信息系統,統一競賽組織標準。市級層面四年一屆的市運會青少年部競賽、每年一屆的“市長杯”三大球(籃排足)聯賽、市級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等形成制度。縣(區)級每年舉辦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5621布局項目單項比賽和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學校要每年舉辦運動會或體育節,組建體育社團和俱樂部,廣泛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體育鍛煉與活動比賽,滿足廣大學生的體育文化需求。(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
(三)體育師資保障提質行動
8. 加強體育教師(教練員)隊伍建設。在全市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增設體育教練員專業技術崗位。公辦學校根據學校體育工作需要,原則上至少設置1個體育教練員專(兼)職崗位,對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學校、市級及以上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實施市(縣)隊校辦體教融合學校等,可根據發展需要適當增加崗位設置數量,同等條件下優先招錄優秀退役運動員。教育部門要制定師資培訓計劃,采取多種方式培訓體育師資,提高執教能力和水平。推進優秀教練員進校園工作,鼓勵體校教練員為學生提供運動技能培訓服務,參照當地同職級體育教師標準支付報酬。制定和落實體育教師和體校教練員在課外輔導、競賽組織和青少年體育訓練中的課時和工作量計算等補貼政策。(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
9. 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任教渠道。對愿意從事學校體育教練員、體育教師工作的省級及以上優秀退役運動員,符合組織安置條件的由輸送地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性安置,優先選擇當地公辦學校。積極探索建立優秀退役運動員“全市學校統籌安置,單位個人雙向選擇”工作機制。支持鼓勵各縣區根據項目設置和學校統籌發展需要,嚴格標準條件和程序,因地制宜,研究確定將優秀退役運動員納入市縣回流引進人才安置等政策范圍或采取特殊人才引進政策組織選招。(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
(四)體教融合機制創新行動
10. 暢通入學升學渠道。建立“科學選材、協同培養、成績共享”優秀青少年體育運動員選拔培養與獎勵評估機制。按照項目銜接、結構優化、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原則,支持市內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少年兒童業余體校、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訓練基地學校跨學區、跨地域招收相應學段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入學。全市各重點高中學校、市縣(區)兩級重點中小學要積極領辦田徑、游泳、體適能等基礎大項和集體球類項目,探索建立選材招生(就學)直通車制度和文化教學科學評價制度。建立完善市優秀運動隊負責訓練參賽、承訓學校負責文化教學、日常管理等聯辦共建機制。支持市級訓練單位與各級各類學校,學校與學校之間實施協同訓練管理,聯合組隊參加體育和教育系統各類體育比賽。教育、體育部門負責共同認定相關單位聯合培養運動員名單,比賽成績雙方互認共享,按規定分別給予相應獎勵。對參加市、縣(區)運動隊訓練的優秀學生運動員,符合學校辦學特色要求的,擇優推薦進入當地優質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初中階段升入高中時,對獲得省級及以上比賽單項前八名、市級比賽前三名,或具有發展潛力的初中畢業生,可免試或降低錄取分數線升入普通高中就讀就訓,有效解決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系統培養問題。(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
11. 優化體育中考政策體系。改進中考體育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執行“過程評價+基礎知識+現場測試”相結合的考試方式。逐步提高中考體育成績權重,由過去不低于中考成績總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統一考試類別、考務條件、評價標準,運用數字化、可視化手段,改進考試方法,確保成績精準、客觀、公正。(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體育局)
12. 推進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園。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納入發展規劃和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第三方監督約束機制,建立政府購買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制度,豐富青少年體育賽事、體育活動、體育培訓與體育場地設施產品的供給。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扶持體育類社會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技能培訓活動以及參與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指導創建市級及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80個。探索建立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進校園的工作機制,制定準入標準,規范工作程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將青少年體育類培訓俱樂部納入江蘇省社會體育俱樂部消費券定點場館扶持范圍,安排一定的體育消費券比例用于青少年體育培訓。(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參與的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統籌推進、研究解決存在問題。
(二)加大政策扶持。市各有關部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體教融合發展的系列要求,將體教融合發展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內容,納入社會事業發展指標評價體系。體育、教育等部門在安排相關經費時,應對體教融合發展給予傾斜保障。
(三)強化督導評價。建立體教融合科學評價機制,市聯席會議定期對市各有關部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體教融合發展工作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規劃納入、任務落實、經費列支、設施建設和監督管理等。
(四)營造良好氛圍。充分運用各類媒體和現代信息手段,創新宣傳方式,加強典型宣傳,形成積極支持、參與體教融合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