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人民政府最新發布
2021年11月17日10:15 來源:宿遷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關于支持江蘇宿遷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建設江蘇宿遷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農高區”)是省委、省政府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全省“三農”長遠發展作出的決策部署,是推動我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根據省農高區建設實施意見和省政府批復精神,現就支持農高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目標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綠色高端”為主題,建好園區載體,集聚要素資源,創新發展模式,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到2025年,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匯聚一批科技人才團隊,引進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建成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農業技術創新力、數字化應用水平、產業集聚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全面提升,形成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示范區、高端智能農業果蔬產業引領區、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輻射帶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全省農業現代化提供示范。
二、重點任務
(一)培育創新主體。實行更加靈活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型企業引培力度,集聚一批研發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科研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科教單位融合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優先發展星創天地、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等。到2025年,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10家,建成科技創新服務載體10個以上。(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科院)
(二)做強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原糧生態釀造、花卉果蔬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協同發展種子種苗和農產品設計包裝產業,做優以酒文化為核心的現代休閑農業。突出“綠色高端”主題,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推動種植方式高端化;引進、開發農業消費品品種和精深加工技術,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高端化;借助“洋河”品牌效應,助力優質蘋果、葡萄等優勢果蔬產業發展,實現農產品品牌高端化。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到2025年,高效設施農業示范面積超過2萬畝,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達75億元,農高區總產值超過100億元。(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農科院)
(三)聚力科創平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國內知名涉農高校院所建立對接交流機制,建設一批以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基地、專家工作站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南京農業大學、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日本北海道大學等在農高區建設產業研究院,全力打造集農業科研、實踐教學、成果孵化、品種展示、檢測試驗、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綜合體。到2025年,建設各類高水平科創平臺20個以上。(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科院)
(四)加快人才引培。依托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作物品種改良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平臺,大力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在農高區開展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集聚更多農業高端人才。借助高校院所人才資源優勢,共建集研發、轉化、培訓為一體的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開展各種層次的科技培訓,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到2025年,引進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團隊)100個以上。(責任部門:市人才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外辦、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
(五)強化技術攻關。加快突破生物育種、綠色農業投入品、農業機械、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在生物釀造、生物提取、品種改良、脫毒種苗、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方面與高校院所、體系專家緊密合作。加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動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到2025年,推廣新技術、新產品100個以上,受理或授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等50件以上。(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科院)
(六)發展數字農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促進斯味特果業、潤易國際農業、農業嘉年華等企業數字化,實現精準種植、智能管理、標識解析。支持移動、聯通、電信、鐵塔等公司優先在農高區布局?5G 基站,保證5G網絡在生產場景高效應用。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打造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到75%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七)促進融合共享。圍繞酒文化體驗、農業觀光采摘、農業科普教育、生態康養等重點領域,拓展農業種、養、加、游、購產業鏈,實現多產融合,推動農高區資源要素跨界配置,實現“農業+”全面發展。深化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完善鎮村布局規劃,構建農業種植區、設施基地、農產品加工區、集中居住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統籌配套的完整體系。加強單體項目設計建設,實現鎮、村、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形成一二三產業協同、產城融合發展格局。(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供銷合作總社)
(八)推動綠色發展。依托優勢科研單位,在土壤、水等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加快創新突破,推廣農業綠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生態、綠色發展,打造水體潔凈、空氣清新、土壤安全的綠色環境。到2025年,農高區綠色優質品牌農產品比重80%以上,化肥利用率4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總量低于全市25%以上。(責任部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供銷合作總社、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科技局)
(九)深化改革集成。充分發揮宿遷“放管服”集成改革試點城市優勢,在享受改革試點各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注重科技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機制創新,探索農業科技成果價值實現路徑,打造農業科技體制機制集成創新樣板。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于全市10個百分點,每畝土地的凈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三、政策措施
(一)用地支持。農高區重大產業項目、科研平臺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以及配套項目等用地計劃予以優先保障,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增加不少于800畝的專項流量指標,統籌安排市級以上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農高區核心區納入鎮區規劃,對核心區內現有存量土地規范相關手續。農高區內土地增減掛鉤交易、國有經營性用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高區項目建設。(責任部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財政局)
(二)人才支持。對引進的“高精尖缺”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方面按照規定享受市級各類人才政策,并推薦納入省、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范圍。支持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到農高區創新創業。對有重大影響的人才團隊,在項目資助、創業扶持、股權投資、貸款貼息等方面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責任部門:市人才辦、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三)科技支持。對農高區建設的科技創新綜合體、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等科創載體平臺按層級分別給予支持,對獲得省級以上科創載體平臺認定和承擔上級課題專項的分別給予1:1配套資金支持,單個項目補貼額最高500萬元。市級引進的涉農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研發創新平臺、科技服務平臺和創新人才資源優先在農高區布局,在科技資金上給予優先支持,對落戶的重大創新載體平臺,采取“一事一議”獎補政策。對農高區企業獲批國家級、省級星創天地,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獲批省農業科技型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建成省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給予5萬元獎勵。獎補資金由市財政和洋河新區財政各按50%承擔。(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四)項目支持。支持農高區企業優先申報中央、省、市各類涉農專項,支持農高區基礎設施建設。將道路、供電、供水、供氣、供熱、排水等納入市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相應部門組織實施。2025年之前,高標準農田每年提質改造指標不少于6000畝,盡早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農高區水利等配套設施納入全市農水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并優先實施。(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供電公司)
(五)金融支持。市涉農投資基金重點加大對農高區項目傾斜力度。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與農高區合作,積極向上爭取再貸款、再貼現限額,引導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創新“再貸款+涉農信貸產品”,支持銀行機構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業設施產權抵押貸款創新試點,加大對農高區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信貸支持。全面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新險種,探索“銀保融合”機制,推廣“農保貸”業務,對農高區農險投保客戶進行貸款增信。(責任部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人行、宿遷銀保監分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六)財政支持。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相關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高區項目建設等;加大市、區涉農資金向農高區的傾斜力度,支持農高區建設發展。(責任部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七)體制支持。爭取農高區管理機構參照省高新區管理模式運行,在農高區機構編制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依法賦予相應的經濟管理審批權限和行政管理權限。洋河新區成立開發公司,負責農高區建設、投融資、運營管理等,爭取建成“2A+”信用企業。(責任部門:市委編辦、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行政審批局)
(八)組織支持。市政府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農高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會辦農高區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調度推進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具體負責協調推進農高區建設工作。(責任部門:農高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宿遷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