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最新發布!
多條鐵路與宿遷有關!
日前,《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四五”鐵路發展暨中長期路網布局規劃的通知》正式發布,根據《通知》,“十四五” 高速鐵路重點工程包括:
“十四五” 高速鐵路重點工程:
續建項目:續建南沿江城際鐵路、寧淮鐵路、滬蘇湖鐵路、滬蘇通鐵路二期等項目。
開工項目:開工建設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含如東延伸段)、濰坊至宿遷鐵路、宿遷至合肥鐵路、鹽城經泰州無錫常州至宜興鐵路、新沂至淮安鐵路、常州至泰州鐵路、宜興至湖州鐵路、南京至宣城鐵路、南京至杭州鐵路二二通道、揚州經鎮江南京至馬鞍山鐵路鎮江至馬鞍山段、南京經滁州至蚌埠鐵路南京至滁州段、南京樞紐上元門過江通道等項目,力爭開工鎮江至宣城鐵路鎮江至溧陽段。
規劃研究項目:規劃徐州至棗莊鐵路、沿淮鐵路、沿海高鐵青島至鹽城段、徐州至菏澤鐵路、連云港至臨沂鐵路、揚州經鎮江南京至馬鞍山鐵路揚州至鎮江段等項目,研究淮安至泰州鐵路、南京至宿遷鐵路等項目。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四五”鐵路發展暨中長期路網布局規劃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十四五”鐵路發展暨中長期路網布局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9月20日
?。ù思_發布)
江蘇省“十四五”鐵路發展暨中長期路網布局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篇章的關鍵階段。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和重大民生工程,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江蘇率先建成交通強省、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的重點攻堅領域。江蘇必須加快探索鐵路先行發展新路徑,打造鐵路高質量發展新亮點,激活鐵路創新發展新動能,全力建設“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和“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安全高效、走在前列”的現代化鐵路強省。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相關規劃,制定本規劃,主要闡明“十四五”鐵路發展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中長期鐵路網布局,是江蘇“十四五”鐵路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基礎
?。ㄒ唬┌l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鐵路發展工作,作出了“以我為主、系統謀劃”“蘇北突破、蘇中提升、蘇南優化”等重大部署,把鐵路作為綜合交通建設的主戰場,加快打造“軌道上的江蘇”,全省鐵路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路網建設創造新紀錄。截至2020年底,建成鄭徐客專、青連鐵路、連鹽鐵路、徐宿淮鹽鐵路、連淮揚鎮鐵路等項目,鐵路里程4204公里?!笆濉毙略龈哞F里程1356公里、鐵路客運樞紐27個,完成投資2237億元,分別是“十二五”的2.51倍、1.9倍和3.15倍,創歷史新高。高鐵里程從2015年的全國第十四位躍升至第三位,“三縱四橫”高鐵主骨架基本形成,設區市和縣(市)高鐵覆蓋率是“十二五”的3.5倍,位居全國前列。鐵路復線率、電氣化率較2015年分別增長37%、40%,路網質量顯著提升。全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590公里,較2015年翻一番;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新增119公里,較2015年增長1.5倍。
運輸服務達到新水平。南京與國家主要城市群6-8小時聯通,與相鄰城市群3小時通達,與省內各設區市2小時聯通。新增徐州東、南通2個動車所,全省動車組日開行對數增長近2倍。設區市均已通動車,實現動車“進京達滬”。利用隴海鐵路、滬寧城際分別開行市域列車、早高峰通勤列車,提供多樣性鐵路運輸服務。2019年鐵路客運量(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鐵路客貨運量數據采用2019年數據)及客運周轉量分別完成2.29億人次、847億人公里,較2015年分別增長42.1%、38.1%;鐵路貨運量及貨運周轉量分別完成0.62億噸、322億噸公里,較2015年分別增長21.8%、6.2%。其中,鐵路客運量及客運周轉量占全社會營業性客運量及周轉量比重較2015年分別增長8%、10%,鐵路客運骨干作用進一步凸顯。蘇州、南京、連云港和徐州中歐班列規?;?、常態化運營,25條班列線路覆蓋歐亞22國70多個城市,累計開行中歐(亞)班列5254列,是“十二五”的9.7倍。
改革創新釋放新活力。2016年印發《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鐵路發展的意見》,明確省市職責,完善投融資、建設管理等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探索高鐵自主規劃建設運營新模式,成立省鐵路集團,進一步明晰省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形成省主要領導親自謀劃推動、分管省領導定期會辦、省有關部門合力推動、地方政府全力以赴的工作體系?!督K省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19-2025年)》《南京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年)》獲得國家批復,省鐵路集團購買“藍暖男”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在徐宿淮鹽等線路開行省內自擔當客運列車,自主規劃、運營取得新進展。在全國率先出臺運輸結構調整補助政策,引導公路運輸轉向鐵路。
“十三五”我省鐵路發展成就顯著,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多層次軌道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群城際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仍是發展短板。二是貨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貨運通道能力亟需提升,貨場功能尚需轉型升級,公鐵、鐵水聯運水平不高,運輸組織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仍需提高。三是多網融合、站城一體發展滯后,智慧綠色安全發展水平有待提高,自建自營尚處于起步階段。
?。ǘ┬蝿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視察,先后賦予江蘇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總體定位和“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當前,鐵路客運快速化、同城化、多樣化特征更加凸顯,出行由“低頻次、長距離、低時間價值”逐步向“高頻次、中短距、高品質”轉變,以高鐵、城際鐵路為主體的高快速出行需求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鐵路客運量和周轉量分別達到3.7億人次、1314億人公里,年均增速分別為8.34%、7.59%,其中高快速出行客運量年均增速達到13%。到2035年,鐵路客運量和周轉量分別達到5.9億人次、2036億人公里,年均增速分別為4.78%、4.48%,其中高快速出行客運量年均增速達到5%。同時,鐵路貨運量增速回升,貨種結構逐步調整轉變,輕型化特征顯著,未來質輕價高的貨物運輸需求大幅增長,煤炭、鋼鐵等大宗貨物占比逐漸下降,集裝箱運輸成為新增長點。預計到2025年,鐵路貨運量和周轉量分別達到0.95億噸、490億噸公里,年均增速分別為7.46%、7.21%。到2035年鐵路貨運量和周轉量分別達到1.21億噸、617億噸公里,年均增速分別為2.47%、2.34%。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省鐵路建設工作必須更加突出創新驅動,注重技術、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塑造鐵路全面發展新優勢,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加突出統籌協調,進一步發揮鐵路對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實施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強多層次鐵路網融合發展、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支撐都市圈、城市群一體發展;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充分發揮鐵路綠色環保、集約高效、運力強大等比較優勢,推動運輸結構優化,注重國土空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推進美麗江蘇建設作出新貢獻;更加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鐵路運輸網絡,提升戰略性、骨干性通道能級,構建海鐵高效銜接的國際運輸大通道,支撐江蘇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更加突出共享發展,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宗旨,推動鐵路智能化、品質化、精細化發展,提供安全可靠、快捷舒適的旅客運輸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關于鐵路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建設“軌道上的江蘇”為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需求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聚焦交通強國鐵路先行,堅持高普并舉、客貨并重、多網融合,構建現代化鐵路網,有效支撐交通強國試點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為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譜寫好“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現代化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ǘ┗驹瓌t。
服務大局,適度超前。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以人民為中心,強化需求導向,堅持系統謀劃,合理確定規模,擴大有效供給,發揮鐵路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銜接高效,統籌融合。強化四網有效銜接、資源共享,統籌不同地區鐵路協調發展,加強與其他交通方式分工協作,推動設施網絡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促進鐵路與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安全綠色,智慧便捷。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鐵路綠色低碳和骨干運輸優勢,促進運輸結構調整。強化科技賦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運輸組織協同,發展一體化、便捷化、多樣化、智能化運輸服務。
改革創新,合作共贏。推進投資建設、運營管理、行業監管、綜合開發等方面改革創新,更好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鼓勵政府與鐵路企業等市場主體加強合作,全面釋放江蘇鐵路發展的內生動力。
?。ㄈ┌l展目標。
到2025年,江蘇鐵路發展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基礎路網。鐵路網絡持續完善,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更加扎實。新增鐵路里程約1000公里,總里程達到5200公里。高速鐵路里程約3000公里,覆蓋所有設區市和90%左右縣(市)。城市群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運營和在建里程約1000公里。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鐵路專用線全覆蓋,重點港區鐵路進港率70%左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1000公里。建設客貨運樞紐20個以上。
運輸服務。客貨運全程服務效率更高,助力城市群一體發展的條件不斷改善。省會南京與國家主要城市群4-6小時通達,與長三角中心城市1小時通達,與各設區市1.5小時通達;基本實現各設區市間2小時通達,與長三角中心區城市3小時通達;寧鎮揚、蘇錫常、滬蘇通、徐連淮形成1小時交通圈。鐵路貨運體系基本形成,高鐵物流起步發展,中歐班列持續發力,年開行量超過2200列,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
改革發展。鐵路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服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能力不斷增強。自建自營取得突破,新增自主運營城際和市域(郊)線路3條以上,安全管理和應急體系全面構建。智慧軌道示范工程初步建成,軌道場站綜合開發2處以上,全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力爭達到2000億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軌道上的江蘇”,基本實現縣(市)高鐵通達,建成對外高效聯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樞紐銜接順暢的現代化鐵路網,形成“4321交通圈”(南京至國家主要城市群4小時通達、周邊城市群3小時通達,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通達,都市圈1小時通勤)和“123快貨物流圈”(全國1000公里以內1日達、2000公里以內2日達、2000公里以上3日達)。自主運營體系基本建成,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形成人悅其行、貨優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綠色智慧的鐵路客貨運體系,生動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江蘇鐵路領域實踐的美好圖景。
三、中長期鐵路網布局
以強化戰略支撐為重點,把握多層次運輸需求,統籌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布局,打造多網融合、跨江協同、內暢外通、銜接高效的鐵路網。干線鐵路堅持高普并舉、骨干貫通、主輔統籌,形成“六縱六橫”高速鐵路網和“三縱三橫”普速鐵路網,到2035年,高速鐵路約4800公里,普速鐵路約2100公里;城市群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重點圍繞沿江城市群以及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以區域一體、功能匹配、便捷高效為重點,形成“擁江環湖環滬”的城際鐵路網和中心放射的市域(郊)鐵路網,到2035年,城市群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約1400公里。
?。ㄒ唬└删€鐵路網。
1.“六縱六橫”高速鐵路網。
“六縱”通道。沿海通道為國家高鐵主通道,經連云港、鹽城、南通、蘇州等城市,以鹽通鐵路為依托,規劃建設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規劃研究沿海高鐵青島至鹽城段,對外連接京津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京寧(杭)通道為國家高鐵主通道,經徐州、南京等城市,以京滬高鐵為依托,規劃建設南京至杭州鐵路二通道,對外連接京津冀城市群。中部通道經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等城市,以連鎮鐵路淮安至鎮江段為依托,規劃建設新沂至淮安鐵路、鎮江至宣城鐵路鎮江至溧陽段等,對外連接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魯蘇皖贛通道經連云港、淮安、南京等城市,以連鎮鐵路連云港至淮安段為依托,加快貫通南京至淮安鐵路,規劃建設南京上元門過江通道、南京至宣城鐵路,規劃研究連云港至臨沂鐵路,對外連接魯西南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鹽杭通道經鹽城、泰州、無錫、常州等城市,規劃建設鹽城經泰州無錫常州至宜興鐵路、宜興至湖州鐵路、常州至泰州鐵路等,形成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快速城際通道。合新通道經徐州、宿遷等城市,規劃建設濰坊至宿遷鐵路、宿遷至合肥鐵路等,形成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快速城際通道。
“六橫”通道。陸橋通道為國家高鐵主通道,經連云港、徐州等城市,依托連徐鐵路、鄭徐高鐵等,對外連接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沿江通道為國家高鐵主通道,經沿江八市,依托寧安城際鐵路,加快貫通南沿江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對外連接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等地區。滬寧通道為國家高鐵主通道,經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等城市,依托京滬高鐵南京至上海段、滬寧城際鐵路等,形成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區城際主通道。沿淮通道經鹽城、淮安等城市,規劃研究沿淮鐵路,對外連接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徐鹽通道(上海至太原通道)經鹽城、淮安、宿遷、徐州等城市,依托徐宿淮鹽鐵路,規劃研究徐州至菏澤鐵路、徐州至棗莊鐵路等,對外連接魯西南地區、晉中城市群等。滬蘇浙皖通道經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城市,依托寧杭鐵路,加快貫通滬蘇湖鐵路,形成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太湖南岸地區的快速城際通道。
2.“三縱三橫”普速鐵路網。
“三縱”通道。京滬通道是國家普速鐵路區際快捷大能力通道的組成部分,依托京滬鐵路,對外連接華北地區,緊密銜接內蒙古滿洲里、二連浩特等進入遠東地區和歐洲的重要口岸。沿海通道是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際通道的組成部分,由連鹽鐵路、新長鐵路鹽城至宜興段、滬蘇通鐵路等構成,聯系東部沿海地區,是海鐵聯運國際交通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部通道是長三角中部地區重要的縱向貨運通道,依托膠新鐵路、新長鐵路新沂至淮安段等,規劃研究淮安經揚州至南京鐵路,對外連接渤海灣、西南等地區,緊密銜接廣西憑祥、云南瑞麗等進入東南亞地區的重要口岸。
“三橫”通道。陸橋通道是國家普速鐵路區際快捷大能力通道的組成部分,依托隴海鐵路,對外連接中原、西北等地區,緊密銜接新疆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進入中亞和歐洲的重要口岸,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物流大走廊、“一帶一路”國際大通道。三洋通道是國家普速鐵路區際快捷大能力通道的組成部分,依托宿淮鐵路、新長鐵路淮安至鹽城段、海洋鐵路等,規劃建設南通港洋口港區至呂四港區鐵路聯絡線,對外連接中原等地區,是支撐長江經濟帶通州灣集裝箱新出??诮ㄔO的重要海鐵聯運通道。沿江通道是國家普速鐵路區際快捷大能力通道的組成部分,由寧啟鐵路、合寧鐵路、寧蕪鐵路等構成,對外連接長江中游和成渝等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城市群城際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網。
蘇錫常都市圈。依托蘇錫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形成以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城際鐵路為骨干,其他城際鐵路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市域(郊)鐵路為補充的多中心、網絡化格局,促進錫常泰、滬蘇通等板塊有機聯系。加強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與上海嘉閔線、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城際鐵路與上海示范區線銜接,規劃研究啟東與上海崇明線、上海至南通城際鐵路與滬崇線對接方案,超前謀劃滬蘇快速通道,形成進滬多通路格局。
南京都市圈。依托既有市域(郊)鐵路,加快建成南京至句容線,規劃建設南京至馬鞍山線、南京至滁河線、南京至儀征線(含揚州延伸線)等市域(郊)鐵路,構建以南京為核心的放射狀網絡,打造0.5-1小時通勤圈,支撐寧鎮揚和寧馬滁同城化發展。加強滬寧合、沿江、寧淮宣、寧杭滁四帶的城際鐵路聯系,構建南京與淮安、常州、蕪湖、宣城等城市1-1.5小時城際交通圈。
徐州都市圈。依托豐沛、符夾、隴海等鐵路,規劃研究徐州至賈汪、徐州至蕭縣等市域(郊)鐵路,構建以徐州為核心輻射毗鄰縣市的市域(郊)鐵路網。充分挖掘干線鐵路城際功能,強化徐州與菏澤、棗莊、連云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等城市聯系,提升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三)鐵路過江通道。
統籌長遠發展和近期需要、各方式運輸過江需求,堅持集約利用土地和岸線資源,構建功能完善、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鐵路過江通道系統。在既有南京長江大橋、大勝關長江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及在建常泰長江大橋的基礎上,規劃新增9座鐵路過江通道,分別為南京上元門、寧儀城際鐵路、南京市域快速軌道、金山4座鐵路單方式過江通道和南京七鄉河、江陰第二、江陰第三、海太、滬崇線(滬渝蓉沿江高鐵)5座多方式過江通道,形成“寧鎮揚”8座、“錫常泰”3座、“滬蘇通”3座,共計14座過江通道。
?。ㄋ模┒鄬蛹夎F路客貨運樞紐。
按照“功能清晰、銜接高效”的原則,構建銜接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主+副+一般”多層次客運樞紐體系。以國家高鐵主通道重要客流集散點為核心,規劃布局主樞紐20個左右,服務區際交通;依托國家高鐵主通道一般客流集散點和城際鐵路重要客流集散點,規劃布局副樞紐30個左右,服務區域交通;依托城際鐵路一般客流集散點和市域(郊)鐵路的主要集散點,規劃布局一般樞紐50個左右,服務地區交通。
按照分區分層的原則,構建“一級+二級+三級”的多層級鐵路物流基地。在國際鐵路樞紐、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市場需求旺盛地區,布局一級鐵路物流基地4個,承擔國家級物流樞紐的貨物集散與分撥任務;在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區,布局二級鐵路物流基地15個,承擔省級物流樞紐的貨物集散與分撥任務;在一般城市或生產制造企業附近,布局一批三級鐵路物流基地,承擔縣(市、區)貨物集散和廠礦企業運輸任務。
四、“十四五”重點任務
(一)建設多層次客運軌道交通。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鐵路規劃建設工作的意見》(國辦函〔2021〕27號),全面加快“六縱六橫”高鐵網絡建設,大力推動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網絡構建,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1.全面完善干線鐵路網。
加快推進高鐵主通道缺失段建設,開工建設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優化提升沿江、沿海、京滬等國家主通道整體效能,建成南沿江城際鐵路,開工建設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推進能力緊張區段的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濰坊至宿遷鐵路,系統提升高鐵主通道能力。全面提升南京首位度,開工建設南京經滁州至蚌埠鐵路南京至滁州段、揚州經鎮江南京至馬鞍山鐵路鎮江至馬鞍山段、南京至杭州鐵路二通道等。推進區域性高鐵聯絡線和延伸線建設,開工建設鹽城經泰州無錫常州至宜興鐵路、宜興至湖州鐵路、常州至泰州鐵路等,提高高鐵網覆蓋通達面,提升區域路網靈活性。統籌生產力設施布局,新建南京北、蘇州北等動車所,擴建南通動車所。充分挖掘與利用既有普速鐵路資源,統籌實施既有線擴能改造,優化開行方案,實現提質增效。積極謀劃長三角至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地區的放射狀高速磁浮網絡,力爭滬寧高速磁浮通道先行先試,打造滬寧半小時交通圈。
2.著力構建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網。
加快構建自主運營的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絡,開工建設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水鄉旅游線等城際鐵路。充分挖掘既有干線鐵路城際功能。開展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規劃修編工作。嚴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國辦函〔2020〕116號)要求,總結連云港市域(郊)鐵路S1線運行經驗,利用鐵路富余能力公交化開行市域(郊)列車。開工建設南京至馬鞍山線、南京至滁河線、南京至儀征線(含揚州延伸線)、無錫至宜興線等項目。開展南京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研究。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依托干線鐵路和城際鐵路開展市域(郊)鐵路規劃研究。
3.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
完善南京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推進蘇州城市軌道交通成網運行,有序推進無錫、徐州、常州、南通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統籌城市軌道交通網與鐵路網,科學編制線網規劃,合理確定網絡規模;根據城市發展需求和政府財力,適時開展建設規劃調整和新一輪規劃編制工作。結合軌道交通企業財務狀況和建設運營管理能力,合理把握建設規模和節奏,切實提高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質量,確保與城市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構建高效能鐵路貨運體系。
完善“三縱三橫”貨運骨架網,強化網絡末端銜接,加強國際運輸能力建設,謀劃高鐵物流發展,加速形成與現代流通體系相適應的現代化鐵路貨運體系。
1.提升貨運骨干網絡能力。
依托“三縱三橫”普速鐵路網,完善沿海貨運通道功能,推動青鹽鐵路開通貨運列車,啟動新長鐵路擴能改造,開展三洋鐵路利用宿淮鐵路、新長鐵路淮安至海安段和海洋鐵路擴能改造研究,改善沿海主要港口后方集疏運通道條件。全面提升沿江通道西向輻射能力,開工建設寧蕪鐵路擴能工程,積極推動合寧鐵路開通貨運列車,超前謀劃江北地區鐵路貨運通道。打通京滬南北向貨運主通道堵點,開展南京樞紐貨運普速系統外繞工程研究,先期啟動南京樞紐(江北地區)普速系統改建。開展陸橋通道分流線路研究,全面提升通道運輸能力。開工建設江陰第三過江通道,推進七鄉河過江通道前期工作,打通過江瓶頸。
2.強化鐵路國際物流功能。
改善蘇新歐、蘇南亞、蘇滿歐三大國際通道運輸條件,依托南京、蘇州、南通、連云港等沿江沿海港口,形成東歐、中亞、南亞地區向日韓等地區的中轉節點,構建銜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開放國際物流通道。依托蘇州、徐州等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積極申報和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優化中歐班列國際鐵路運輸組織,開辟南京至遠歐、海安至東南亞等中歐(亞)班列新路徑。充分發揮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國際貨郵核心城市、徐州國際陸港、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蘇州國際鐵路樞紐及南通通州灣集裝箱運輸新出??诘膬瀯?,構建以南京為核心,蘇通、徐州、連云港為三極的“一核三極”鐵路國際物流格局。積極推動鐵路對外口岸開放,設立境外代表處、物流場站、海外倉等,強化回程貨源組織,促進雙向均衡運輸。做大做強省國際貨運班列公司,打造一流的國際貨運班列品牌。探索賦予國際鐵路運輸為主的多式聯運提單物權屬性和信用融資功能,結合“供應鏈金融”提高綜合運輸服務能力。
3.提高鐵路集疏運水平。
以資源富集區、主要港口及物流園區為重點,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提升鐵路專用線覆蓋率,形成干支有效銜接、多式高效聯運的現代鐵路集疏運系統,暢通鐵路運輸“最后一公里”。加快建成南通港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鐵路專用線一期工程、蘇州港太倉港區疏港鐵路專用線、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徐圩新區)產業區專用鐵路等工程。結合鋼鐵、化工等企業發展需求,推進相關專用線進園達企,開工建設江蘇中新鋼鐵集團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切實推動大宗物資運輸“公轉鐵”。開展閑置和能力富余的專支線利用研究,開發城市客運、城市配送、冷鏈等功能,推進功能提升及轉型。
4.促進高鐵物流發展。
依托250和200公里時速的快速鐵路資源,利用300公里及以上時速鐵路線路富余能力,探索構建全天候客貨并舉的高鐵快運網絡。充分結合動車段所、存車場等高鐵生產力設施布局,推進高鐵物流基地建設,在具備條件的高鐵沿線城市布局一批高鐵快運基地。推進高鐵場站功能設施改造升級,完善與高鐵物流相配套的硬件基礎設施。鼓勵電商、快遞等企業參與高鐵物流樞紐建設,就近或一體化布局分撥與配送中心。圍繞電商、快遞等時效性較強貨物,打造一批“次晨達”“次日達”“當日達”高鐵物流服務產品,推進形成多點覆蓋、靈活組織的高鐵物流服務網絡。
?。ㄈ┐蛟旄邩藴士拓涍\樞紐。
強化樞紐與城市功能協調,重點推動南京、蘇錫通、徐連淮三大樞紐集群建設,推動鐵路綜合客運樞紐亮點工程實施,提升普速物流基地功能,規劃建設高鐵物流基地。
1.支撐樞紐城市構建。
推動南京國際性樞紐城市融合發展。加快構筑直連全國的“米”字型高鐵網,服務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國際貨郵核心樞紐建設,全面支撐南京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推進揚州、鎮江加快融入南京樞紐布局,支撐寧鎮揚一體化先行示范。
推動蘇錫通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發展。完善區域縱橫交錯的干線鐵路網,構建多中心網絡化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網,服務蘇州國際鐵路樞紐、無錫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南通通州灣集裝箱運輸新出??诮ㄔO。推動泰州、常州、鹽城融入蘇錫通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與上海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推動徐連淮綜合性物流樞紐聯動發展。加快陸港、海港與空港一體建設。提升鐵路貨運功能,全面建設徐州國際陸港;發揮海鐵聯運優勢,支撐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建設;打造空鐵聯運基地,推動淮安航空貨運樞紐發展;支持宿遷協同發展,共同打造現代物流“金三角”。
2.推進客貨運樞紐建設。
構建以鐵路站為主導的客運樞紐。依托南沿江城際鐵路、滬蘇湖鐵路、滬渝蓉沿江高鐵等建設,新建南京北站、蘇州南站等,改造提升蘇州北站、南通站等,打造一批功能完備的鐵路綜合客運樞紐亮點工程。增設高鐵無軌站,開行高鐵便民車。推行刷臉進出站、無感支付、無感安檢、檢驗合一和智能引導等便捷暢通服務,完善無障礙出行服務設施,提升樞紐服務水平。以樞紐連接線建設和設備設施改造為依托,優化樞紐運輸組織,盡量減少換乘次數,提升樞紐運行效率。推進上元門過江通道聯絡線建設和南京市域18號線前期工作,實現南京地區鐵路樞紐高效銜接。
推進以鐵路物流基地為中心的貨運樞紐建設。新建南京江寧鎮、蘇州陸家浜等貨運場站,改造提升常州奔牛、宿遷洋河等貨運場站,打造一批高標準、高效益的普速鐵路物流基地。發展高鐵快運,支持具備條件的高鐵站進行適貨改造,規劃建設徐州大許南、淮安等高鐵物流基地。推進鐵路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傳統貨運樞紐向現代綜合物流樞紐轉型。
?。ㄋ模┩七M鐵路統籌融合發展。
堅持資源集約利用、共建共享,強化四網融合發展,推動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協調發展,促進站、城、產協同發展,支撐引領區域一體發展。
1.推進四網融合發展。
統籌協調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規劃,推進樞紐地區總圖規劃修編,建立層次分明、功能融合的軌道交通“一張網”。鼓勵新建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集約共建、融合成網、換乘一體,開展共通道研究。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市域(郊)鐵路與城市軌道貫通,推動南京地鐵6號線與南京S1線、無錫地鐵1號線與無錫至江陰線跨線運營。在保障自主運營條件下,探索城際鐵路與國鐵干線互聯互通。研究利用干線鐵路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和市域(郊)列車,推進功能融合。優化樞紐內部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線,有序推進通道換乘改造為立體換乘,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軌道交通方式間同臺換乘,支持不同軌道交通方式在樞紐多點銜接換乘。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在南京北站、蘇州北站等樞紐高效銜接。推進信息互聯、票務互認、安檢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加快統一標識信息、信息平臺、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逐步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運營、管理和服務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線路開展一體化運輸服務試點。
2.推動站城一體發展。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軌道交通線網和場站開發需求,分級開展站城融合專項規劃研究,優化場站選址,鼓勵場站與地塊結合開發,合理劃定一體化開發區域,支持以車站為核心的用地適度混合功能,適當提高開發強度,助力新城建設,賦能老城更新。鼓勵有條件場站上蓋物業開發,建設站城綜合體。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場站宜開發盡開發,建設南京地鐵10號線王武莊車輛段、無錫地鐵4號線具區路車輛段和蘇州地鐵2、6號線桑田島停車場等綜合開發項目;推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站城融合開發取得突破,推進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南京至句容線等沿線場站開發。在有條件的干線鐵路場站探索綜合開發的體制機制和市場化開發模式。鼓勵各級政府出臺支持站城融合發展的政策和實施細則。探索建立站城融合開發與運營補虧相結合的機制,促進軌道交通投資主體與沿線地方政府、社會資本等投入共擔、利益共享。靈活選擇土地出讓方式,依法依規變更既有可開發用地用途,探索軌道交通紅線內分層設立土地使用權。
3.統籌多方式融合發展。
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規劃的銜接協調,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岸線、土地等資源,做好鐵路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的統籌和線位的協調共享,促進鐵路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推進鐵路樞紐內部軌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汽車、航空候機樓等統籌布局,規劃建設綜合交通換乘中心,推動既有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整合服務設施,實現空間共享、便捷換乘。推動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客票實現“一卡通”“一碼通”,優化列車運行圖,減少旅客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的等候時間,提升全過程出行體驗。推進連云港“江蘇省新亞歐大陸橋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多式聯運示范項目建設,積極申報集裝箱鐵水聯運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集裝箱公鐵、鐵水聯運發展,鼓勵開行至連云港港、蘇州港等省內沿江沿海主要港口的海鐵聯運班列。鼓勵省鐵路集團、省港口集團和省國際貨運班列公司合作組建輕資產多式聯運合資公司,大力發展鐵路集裝箱下水業務。推動鐵路納入綜合物流系統統籌協調,積極發展貨運“一單通”,推廣電子運單。加強鐵路與機場的聯系,支撐“軌道上的機場群”建設,搶抓高鐵進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南通新機場的機遇,統籌布局空鐵聯運基地。
4.深化產業協同發展。
深化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依托全省軌道交通建設,推動南京、常州、蘇州等地形成產業競爭力和規模水平在國內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聚區,重點打造2-3家行業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聯合相關創新資源,組建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攻克一批制約產業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核心技術。
深化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提高鐵路運輸郵件快件比重,發展快遞專列,探索高鐵帶件運輸,建設高鐵快遞示范線。推動中歐班列運輸郵件快件常態化,支撐郵政快遞企業“出?!睉鹇詫嵤?。支持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建設服務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的空鐵聯運中心。推動有條件的鐵路場站建設郵政快遞配套設施,在重要鐵路樞紐實現郵政快遞集中安檢、上車,推動鄉村郵政快遞點與市域(郊)鐵路站設施共建共享。
深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軌道交通與重要景區景點的銜接,發揮綜合交通網“快進慢游”的功能。依托鐵路樞紐建設旅客集散中心,打造具有地方文旅特色的站城融合示范點和展示窗口。創新旅游專列等定制服務,探索開發“郵輪式”服務的旅游專列。鼓勵軌道交通企業聯合各類服務供應商,延伸配套服務。不斷完善寧高線旅游服務功能,打造江蘇省軌道文化旅游品牌。
5.支撐區域協調發展。
支撐省內全域一體化。提升沿江兩岸鐵路通道服務能力,完善沿海鐵路通道功能,加快推進新沂至淮安鐵路等沿河項目建設,構筑環太湖城際鐵路網絡,助力江海河湖協同聯動發展格局構建??v深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建設常泰、滬崇、南京上元門、江陰第三、南京地鐵4號線、寧儀城際鐵路、海太等過江通道。
支撐沿海高質量發展。編制沿海地區鐵路規劃,發揮鐵路綠色骨干作用,推進沿海地區運輸結構調整,助力沿海生態風光帶建設。完善海鐵聯運體系,支撐港、產、城融合發展,助力濱海風貌城鎮帶建設。完善沿海地區鐵路物流基地和企業鐵路專支線布局,服務化工、鋼鐵等臨港產業綠色化發展,助力高質量發展經濟帶建設。
助力城鄉融合發展。以5萬人口以上城鎮為重點,拓展延伸市域(郊)鐵路服務范圍,結合鎮村公交樞紐布局,設置站點。提高行政村與周邊軌道交通站點間道路通達性,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行接駁公交,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
推進省際互聯互通。聯合上海加快推進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城際鐵路等建設,與浙皖共同謀劃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城際鐵路、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南京至馬鞍山線等項目,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與山東省共同爭取將沿海高鐵青島至鹽城段、徐州至菏澤鐵路、連云港至臨沂鐵路等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全面提升蘇魯省際互聯互通水平。
?。ㄎ澹┩苿予F路改革創新發展。
探索鐵路建設運營新模式,推進智慧賦能,提升安全應急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構建鐵路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1.探索建設運營改革。
借鑒我省公路等其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利用現有建設管理隊伍,完善鐵路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有條件的城際鐵路自主建設。統籌研究城市群城際鐵路技術標準、規范、制式和運營模式。依托省鐵路集團,打造全省城市群城際鐵路運營管理一體化系統平臺和運輸調度指揮中心,建立公開透明的清分清算機制。依托既有省、市鐵路或城市軌道等市場主體,組建專業化、市場化運維管理團隊,推進城市群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獨立成網、自主運營。加強運輸組織優化協調,探索城市群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鼓勵蘇錫常等地區有條件的線路探索網運分離,支持市場主體通過租用線路時刻和車輛設備提供運輸服務。探索省際共建共營,推進跨省線路規劃、技術標準、建設時序、運營管理等協調統一。利用國鐵線路富余能力,擴大自擔當列車開行范圍。
2.強化智慧創新驅動。
加快5G、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北斗通信等技術應用,推動基礎設施與運輸工具的數字化、網絡化,打造新一代鐵路移動通信系統,提升運營調度、運行控制智能化水平,實現“車車聯動、車地協調”。開通南京地鐵7號線、蘇州地鐵5號線等自動駕駛線路。提升站車信息服務水平,推出智慧化聯運產品,提供全程智慧服務。推進AI設施在各樞紐站點的布設,打造智慧樞紐。推進鐵路物流智腦中心建設,開展一體化集配設施智能化升級。構建以南京為主的區域性大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在鐵路建設、運營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南京建設都市圈智慧軌道示范工程。
3.完善安全保障體系。
出臺《江蘇省鐵路安全管理條例》,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配合國家鐵路主管部門開展國家批復鐵路項目的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落實省交通運輸(鐵路)主管部門負責省級批復鐵路項目的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職責。推進鐵路道口平改立工作,研究制定全省鐵路道口管理制度規范。建立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組織體系,完善治理工作長效機制。結合我省自建自營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的建設運營特點,建立勘察設計和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安全評價指標、安全考核機制和從業人員長效安全培訓機制。在自營鐵路方面,加大智能檢測監測安全保障技術應用,增強關鍵路段、重點節點全天候、全周期運行狀態監測,保障運輸安全。探索建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統籌布局城際鐵路應急救援基地,搭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信息共享平臺,與社會安全管理等機構銜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救援水平。
4.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公共交通客運體系,積極引導更多旅客選擇鐵路綠色出行;打造以鐵路、水運為主體的綠色、低碳貨運網絡,引導貨源選擇鐵路運輸,推進全省運輸結構持續調整。充分考慮生態紅線,按照“保護優先、避讓為主”的選線原則,盡量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及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合理布設線路,優化場站設計。采用綜合措施有效防治鐵路沿線振動和噪聲,改善鐵路沿線聲環境和振動環境質量,嚴格控制氣體和固體污染物排放。倡導綠色施工,優化鐵路建設施工環境。加強鐵路沿線路域環境整治,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實現鐵路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發展先進適用的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新型節能材料、工藝、技術和裝備,使用能源智能管控系統,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減少暖通設備使用。鼓勵鐵路沿線合理布局光伏發電及儲能設施,為鐵路提供安全可靠的清潔能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加快全省鐵路規劃建設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推進“十四五”鐵路發展中的作用,全面調動各級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十四五”鐵路發展目標提供根本保證。
?。ǘ﹥炏荣Y源保障。
優先保障重大鐵路建設項目所需資源要素。將鐵路建設用地需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預留預控重要通道、重大設施和重大項目的空間。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契機,加強與國家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調,爭取對跨區域鐵路用地、用海指標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對列入國家規劃的鐵路項目,省相關部門安排保障用地和用林計劃、空間指標。優先避讓環境敏感區域,確實無法避讓的采取無害化穿越方式通過,妥善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鐵路等線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關系。做好防洪影響評價和水土保持等工作,推動鐵路建設與水利資源的高效統籌。
?。ㄈ┘哟筚Y金投入。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原則,完善與鐵路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資金保障制度。積極爭取國家對江蘇鐵路建設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根據財政事權,落實省市出資責任,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確保財政投資力度不低于“十三五”。加快研究制定我省主導建設鐵路項目運營虧損補貼的政策。推進政府投資鐵路股權轉讓、資產重組,鼓勵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為鐵路發展提供融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江蘇鐵路建設運營。鼓勵利用企業債券、REITs、PPP等融資方式,拓寬鐵路項目建設運營資金來源。
?。ㄋ模娀瘜嵤┕芾?。
嚴格落實《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鐵路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21〕39號),在省鐵路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為本規劃實施創造有利條件。做好本規劃與國土空間、重大產業、生態環境、綜合交通等規劃銜接;加強省市合作,協調推進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省鐵路辦會同有關部門要將規劃目標任務細化分解融入前期工作三年滾動推進計劃和年度建設計劃,明確時間表、線路圖,加強規劃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和動態監測分析,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和建設項目后評估,根據規劃落實情況及時動態調整。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緊密結合發展實際,細化落實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各地鐵路發展規劃要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
?。ㄎ澹┘涌烊瞬排嘤?。
加快全省鐵路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加強重點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依托鐵路項目,培養一批科研、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人才,為自主建設運營提供支持。加強人才使用與激勵機制建設,提升行業教育培訓的基礎條件和軟硬件環境。做好智力引進,促進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