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加快改善蘇北農房條件,切實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在2019年改善10萬戶農房的基礎上,江蘇省提出,將此作為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決不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
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深冬寒意重,新居暖人心。
走進淮安市漣水縣成集鎮條河村新型農民社區,村民王英梅一邊擦著窗戶,一邊熱情地招呼記者到家里坐坐。“添了約10萬元,現在樓上樓下都是三室一廳,有小車庫,還有個小菜園,別提多高興了!”王英梅說。
“一門兩窗、六十平方,前面柴房廚房、后面豬圈茅房”,是蘇北舊農房的典型場景,多為磚木結構,功能單一、安全舒適性差。
在宿遷市新莊鎮朱瓦村新型社區村民張裔清看來,以前房子矮小,窗戶透風漏雨,路邊溝渠堆滿垃圾,一家人只花了幾萬元就住進兩層小樓,“過去做夢都不敢想”。
江蘇全面小康短板在蘇北,蘇北短板在農村,農村短板在住房條件。2018年的調查顯示,蘇北僅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房就有近50萬例,其中大多數是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的單磚房,甚至還有危房。
2019年,江蘇全面啟動蘇北農房改造工程,當年省級財政預撥101億元專項資金,改善了10萬戶農民住房條件,同時完成9691戶省級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農村危房改造。
如今,穿行在蘇北鄉間,不時能看到一排排白墻黛瓦的兩層小樓,那便是改善后的新型農民社區。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表示,繪出“住有宜居”新藍圖,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群眾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遷新居,也留鄉愁
在鹽城市建湖縣上岡鎮黎明村,銀杏、紫薇、枇杷等鄉土樹種隨處可見。
為留住集中居住點中心位置3棵40年樹齡的白楊,黎明村邀請專家規劃保護,圍繞原有樹木、竹林等,增加景觀綠化,實現了見老樹、解鄉愁。
在加快改善蘇北農房過程中,江蘇省積極引導設計大師、優秀設計單位、優秀設計師參與農房改造,充分體現文化傳承、鄉土味道,防止千村一面和鄉村景觀城市化。
在鹽城市,鹽都區借鑒古村落民居,打造“白墻黛瓦、飛檐套窗、紅門庭院、綠籬花香”的特色建筑風貌;東臺市按風情水鄉、典雅古韻、鹽瀆漁家3種風格,分類設計農房建造方案。
“我家住房我設計。”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面向公眾開放的“農房建設服務網”2019年5月上線運行。群眾可自主查詢農房設計圖集、政策文件解讀,還能選擇喜歡的戶型和內部設計。
為保障農民利益,江蘇省提出,順應城鎮化和村莊發展規律,科學制定配套政策,堅決杜絕與民爭利,不搞強拆強建,尊重農民意愿,不強求搬遷進度、土地指標,讓群眾“放心搬”。
“住得好”更要“過得好”
整齊的書架倚墻而立,幾名村民在書桌旁安靜地翻閱書籍。在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杉荷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書館,農民洗腳離田,在這里讀書看報。
“新型農民社區既要讓村民集中居住,也要充分考慮配套服務。”社區黨委書記陳先揚說,目前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幼兒園、鄉情館、文娛活動室、污水處理廠等已陸續投用,還組建了專業保潔隊伍、鄉土人才志愿服務隊等,服務社區群眾。
江蘇省提出,各地統籌考慮農民生產生活、產業長遠發展、鄉村風貌塑造等實際需求,同步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并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居住形態的改變,正帶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漣水縣成集鎮黨委書記黃勇介紹,有10多名本地村民在條河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打工,栽培食用菌,每人一天能賺七八十元。
在鹽城市,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靠工業園區的68個、農業園區的88個、旅游園區的8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把改善住房條件,讓農民早日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生活,作為蘇北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江蘇省的計劃是,將此作為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在3年內改善蘇北30萬戶農村住房條件,切實提高群眾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