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麗宿遷建設 持續扮靚江蘇生態大公園
2024年12月31日06:30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近年來,宿遷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統籌做好治污、添綠、留白三篇文章,持續打響“江蘇綠心”和“華東綠肺”生態品牌,美麗宿遷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在洪澤湖濕地,泗洪縣攝影家張連華正在捕捉冬季候鳥遷徙的壯麗瞬間。隨著快門聲不斷,一張張野生鸕鶿的靈動姿態被瞬間定格。
泗洪縣攝影家協會黨支部書記張連華說:“今天我主要就是想來拍野鸕鶿和花臉鴨,目前呢是候鳥遷徙的高峰啊,所以說選擇這個季節可能有更多的收獲。”
作為濕地攝影“老將”,張連華已在此拍攝二十多年,為宿遷對外宣傳提供了大量精美照片。而他的“穩定輸出”,還要得益于宿遷過去十年加強生態保護、助力生物“安家”的不懈努力。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的大面積恢復,洪澤湖濕地鳥類數量逐年增多,鳥類種群數也增加至239種。
泗洪縣攝影家協會黨支部書記張連華說:“去年、前年包括今年,連續三年,我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而且在我們泗洪筑巢繁殖,這個是很了不起的,這說明我們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變美了,不然鳥不可能在這里“候鳥變成留鳥”的,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宿遷坐擁各類水域面積350余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江蘇“綠肺”,生態環保地位特殊。過去十年,宿遷緊扣“江蘇生態大公園”發展定位,以“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抓手實施環境治理項目1萬多個,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美麗宿遷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GDP跨上4000億元臺階的同時,PM2.5濃度由2020年的45μg/m3降至2023年的39.8μg/m3,同比改善11.6個百分點;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由2020年的85.7%提升至2023年的96%,同比改善10.3個百分點;生態質量指數(EQI)連續三年全省第二;全市共監測記錄物種數2379種,占全省物種總數的34.46%;2023年“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公眾生態環境建設滿意度89.2%,全省第一。
為實現更好發展,我市還全面開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優化調整,讓宿遷美得有顏值、更有價值。位于泗陽的江蘇芮邦科技,作為全球首家踐行零碳行動的再生纖維企業,年可回收利用廢棄塑料瓶超300億個,為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江蘇芮邦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經理蒿永說:“在我們這里,八個廢棄小塑料瓶可以制造一件襯衫。我們將回收的塑料瓶壓縮做成瓶片,瓶片經過清洗、熔融、最后去雜質,做成我們的紗線,紗線經過針織或梭織做成我們的衣服。今年我們又推出了碳捕捉項目,可以變廢為寶,將二氧化碳變為紡織材料的原材料。”
十年來,宿遷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等產業集群,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攻關,持續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累計幫助近1000家中小企業解決治污難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至37.7%,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達38.3%,產業含“新”量含“綠”量顯著提升,綠色生產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年來,宿遷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生態領域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創新開展“綠票”交易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協同出臺《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條例》,發放全國首筆“VEP”花木生態價值貸,開創全國地下水水權交易先河......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上,宿遷正一體謀劃、集成推進,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在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