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科技賦能 夯實穩產保供“壓艙石”
2024年12月19日06:29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今年以來,宿遷市深入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總體要求,集成良種、良技、良機等新技術、新方式、新手段組合應用,全力推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為農業生產賦能助力。
在宿城區埠子鎮,區農技專家正和種糧大戶袁章龍一起查看小麥長勢,得益于先進的物聯網技術運用,袁章龍家的小麥從施肥到打藥都得到了精細化操作,目前總體長勢良好。
宿城區埠子鎮種糧大戶袁章龍說:“上半年產量達到1000多斤,比往年增產5%以上,而且成本要降低十幾塊錢一畝地,對明年的豐收更有信心了。”
今年,宿城區為50萬畝耕地配套建設了5個智能監測場,通過布設在田間的傳感器全天候監測田間氣象、土壤墑情、苗情、病蟲害等情況。經過匯總分析,農技人員對不同田塊稻麥長勢開展針對性指導,實現了節本增效。
宿城區植保植檢站站長于海艷說:“通過這些智能監測設備的投入使用,可以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監測,更準確、更精準。極大地縮短了我們的測報時間、測報周期,顯著提升了我們精準監測的水平和能力,為我們更加精準把脈開方、指導農戶精準施策、田間管理打好基礎。”
豐收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宿遷市糧食生產雖歷經多重考驗:年初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秋糧生產遭遇高溫晴熱、強臺風等多輪災害性天氣,但全年糧食產量保持穩定,離不開全市上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入實施。作為我市秈米的核心產區,宿豫區全年秈稻種植面積約44.1萬畝,“宿遷秈米”是全國唯一以“秈米”命名的地標產品,2022年起,宿豫區針對水稻種植,專項推出了秈米智慧管理信息平臺,利用聯網、遙感等先進技術,可對水稻基地墑情、肥情、蟲情、病情、災情等“五情”進行監測,同時對灌溉水質和氣候條件等進行監控,農場主和農技人員通過手機軟件,在家就能看到稻田的水深、土壤中氮磷鉀含量等數據。
種植大戶陳允樂說:“我們那個預防的病蟲害也及時,施肥也及時,在家里、在外邊也能看到手機APP,看田里的情況。今年總的畝產量能達到將近700公斤,比去年的多五六十斤一畝。”
通過宿遷秈米智慧管理信息平臺的應用,宿遷秈米萬畝種植基地可實現節約人力成本約40%,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約15%,增產約10%。
宿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經濟發展與科技局副局長程西鵬說:“打算把這一塊完善到、拓展到小麥全覆蓋。現在服務的主要是這個萬畝秈米示范基地,后期我們打算要覆蓋到10萬畝這樣子一個規模。”
去年以來,宿遷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糧食安全決策部署,持續扎實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稻麥、大豆玉米等主要糧油作物,深入開展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優良食味水稻、耐密高產玉米、精確定量栽培等優新品種技術應用推廣;同步加大集中育秧、機插作業服務和規模種植補助力度,引導帶動全省主要糧油作物均衡增產。宿遷已經連續6年糧食總產量保持在400萬噸以上,以占全國0.3%的耕地,生產出占全國0.6%的糧食。全國每生產100斤稻谷和80斤小麥,就分別有1斤產自宿遷,穩產保供成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