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做足酒文章 “釀”出酒都“金字招牌”
2024年07月29日06:50 來源:宿遷廣播電視總臺
建設“中國酒都”,是宿遷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提升宿遷知名度美譽度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宿遷市從水權改革、釀酒原糧種植到強化服務保障,出臺一系列舉措,不斷壯大企業梯隊,全方位保障“中國酒都”建設持續加速。
見習記者陳梓瑤:“都說好水釀好酒。我現在是在乾隆江南的綿芝345釀造車間,我身后工人們正在進行攤涼堆積、裝甑、餾酒,而這些環節,都必不可少洋河優質地下水。”
江蘇乾隆江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松說:“我們現在地下水年入水量是1萬立方,在我們生產、釀造過程當中,比如說潤糧、勾調各個環節都需要好的地下水,目前我們通過,充分的地下水資源,給我們整個生產的質量,帶來一定的優勢,生產的成本也是大大的降低。”
洋河新區是白酒企業集聚區,擁有洋河股份、乾隆江南等大小酒企99家。地下水作為釀酒的必要原材料,其治理與保護直接關系到白酒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然而酒產區地下水一度嚴重超采,境內眾多酒企地下水取用受到嚴格限制,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難題。為了保證酒企合法用水需求,2020年,我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地下水水權交易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同年12月,市洋河新區達成全國首例地下水取水權交易,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提優措施節約地下水資源約20萬立方米,由市洋河新區國有水權公司宿遷德源水務有限公司回購,其中5萬立方米用于地下水回補,其余15萬立方米分配給轄區內43家小酒企使用。這一交易不僅解決了酒企的取用水難題,還為全國地下水管理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市洋河新區社會事業局水利科科長金學龍說:“數據顯示,2023年我們洋河新區超采區,深層地下水平均深度是33點97米,較2022年同期上漲1點62米,2021年同期上漲了2.55米,超載區地下水水位上漲非常明顯。”
地下水水權改革,讓企業的成長束縛得以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這也是我市不遺余力推動“中國酒都”建設的縮影,從好水、好糧到包裝、設計等產業配套,我市全力推進釀造(酒)產業鏈高質量發展。2023年,我市累計建設釀酒高粱生產基地3.3萬畝,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市釀酒專用高粱種植面積達 12萬畝。宏亞包裝等配套產業項目陸續投產,市內包材供給率超40%。
江蘇漢匠坊釀酒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振東說:“我們不論是用水、用糧還是包裝配套,在宿遷就可以就可以滿足,為我們企業發展帶來了便利,降低了成本。我們計劃兩到三年原酒產能達到5000噸,產值過億。”
建設“中國酒都”,做強白酒產業。近年來,宿遷立足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將釀造(酒)產業確定為全省30條優勢產業鏈之一的機遇,全力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宿遷“中國酒都”建設的意見》
著力構建“一主一核一副多極”大酒都格局
實施特色酒都建設工程,將酒都項目列入全市重點工程年度建設計劃, 2019年以來累計完成投資超80億元,洋河大道、酒都公園、金樽坊酒街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建成運行,酒元素與城市深度融合。
育成江蘇省首個散穗型釀酒專用糯高粱新品種“遷釀1號”,改變主要釀酒原糧國外進口歷史。
率先突破白酒香型分類傳統,掀起白酒行業技術革命,“綿柔型”作為白酒的特有類型被寫入國家標準。
連續5年舉辦“中國酒都(宿遷)文化旅游節”,酒都魅力不斷彰顯。
啟動編制《宿遷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出臺《宿遷市第二梯隊中小酒企培育計劃》。支持洋河股份做大做強的同時,引導中小酒企各具特色、錯位發展,聚力打造“1+N”酒企艦隊。
全方位打造酒企更優、酒都更美、酒韻更濃的中國白酒之都。
市酒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楊國民說:“圍繞‘中國酒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世界綿柔型白酒發展引領區’兩個發展定位,以規劃為引領,項目化推進52項重點工作。突出以特色酒莊建設為抓手,鼓勵企業創新經營機制,全力構建特色酒莊集群發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全國白酒酒莊建設示范區。”
改革助力、政策支持。去年,全市釀造(酒)產業實現產值488.6億元,實現了酒產業產值三年平均增速約10%。到2025年,白酒產能力爭達到35萬千升、啤酒產能達到80萬千升,酒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