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生態寶箱”助力漁業綠色發展
2024年04月08日08:26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農時不等人,春日勝黃金,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宿遷市的水產養殖戶們紛紛趁著春日好時光,放置網箱,拉開今年“水上春耕”序幕。
在駱馬湖湖面上,東西成行、南北成列,整齊劃一地安放著漂浮式“凈水”網箱。網箱靜靜地隨風蕩漾,宛如一顆顆白色珍珠,不時地泛起粼粼波光。一艘船、一張網,有20多年捕魚經歷的漁民胡良友最早完成了從“捕魚”到“養魚”的轉型。今天早上,在一家人的配合下,他動作麻利地完成了手上的活兒。
漁民胡良友說:“產量大概20箱子3萬斤左右,漁頭是我們地方漁頭,他發給網上到全國各地,拉到新疆、西藏、黑龍江,我們駱馬湖魚能出現在全國各地餐桌上。”
2021年來,按照江蘇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統一部署,在駱馬湖連同中運河相連水域,1679艘退捕漁船、3227名退捕漁民全面退出。為了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駱馬湖漁管辦充分利用退捕漁民“近水會水”“靠水吃水”的長處,依托自主研發的全漂浮式網箱和多次升級的標準化網圍,按照增殖、凈水、富民原則,重新規劃了“退養還湖”水域,因地制宜建設生態網圍和凈水網箱,形成“人放天養、以魚凈水”的“凈水漁業區”,成功實現退捕漁民“造血式”轉產就業。
漁民梁紀勇說:“我們的魚不需要擔心銷路問題,這是精品花鰱,每年都有兩三次省里水產研究所對我們培訓,講花鰱需要注意什么,怎么養殖,惡劣天氣的時候提前發短信,有他們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心里很踏實。”
駱馬湖網箱養殖,是指通過在浮式網箱中放養鰱魚、鳙魚,利用它們濾食水體浮游生物且無需投餌的生物特性,不斷改善水體環境,變“以水養魚”為“以魚養水”。不投餌不用藥,漁民只需做好水草打撈、湖道清理、漁網縫補等日常管護工作。在促進漁民增收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改善的雙豐收。
駱馬湖漁政監督支隊漁政三大隊副大隊長葛亞峰說:“2023年度駱馬湖凈水網箱鰱鳙魚總產量5400噸,年產值超過7200萬元,帶動462戶漁民每戶年增收5.6萬元以上。通過鰱鳙魚生長,去除藻類、固氮、輸出碳匯30000余噸,生態效益價值超過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