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美志愿者張用憲:拯救千年古樹 傳承綠色使命
2024年02月15日08:26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古樹名木因其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等價值,被稱為“綠色活化石”。在宿遷有一位八旬老人,他踏遍大半個中國,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古樹名木的研究和保護中,以矢志不渝的護綠情懷書寫著無怨無悔的“綠色人生”,他就是張用憲。
在項王故里景區,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正帶著一個年輕人,給項王手植槐松土施肥。
宿遷市民張用憲說:“冬天是可以施點有機肥,需要翻翻土,土是因為病蟲害蟲卵都在土下,這個時候5~15公分之內把它翻起來,這天一冷都能凍死,所以這樣是防治病蟲害。”
歷史的照片記錄了項王手植槐從衰敗到繁茂的轉變,也成了張用憲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張用憲1965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曾在多個國家的林場工作。1981年,他回到家鄉宿遷,擔任嶂山林場場長。退休后,他并未選擇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執著地投身于古樹的研究與保護。項王手植就是他從瀕臨死亡的邊緣搶救回來的一棵珍貴古樹。
張用憲說:“原來是160平方米死了,慢慢枯死到60平方米了,這才短短的十幾年,樹冠已經結了300多平方米,從60平方米擴大到300平方米,那是不容易的。”
現在,盡管已經84歲高齡,張用憲仍然堅守在保護古樹的第一線。退休后,他經常一個人帶上干糧,到各地發掘和研究每一株有價值的古樹名木,周總理故居的觀音柳、宿遷市區的六百年銀杏、皂河龍王廟行宮古樹群……多年來,張用憲救治的古樹名木數不勝數,他用全部心血時刻守護著“綠色名片”,被譽為宿遷的“綠色守護者”。
古樹保護者肖琪剛說:“我們從他身上受到很大的感動和鼓舞,特別是他的這種執著的精神,作為我們年輕的一代,我們要更好地接好他的古樹文物保護的接力棒,為我們宿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發現古樹易,但保護起來卻十分困難,為了讓后人對古樹更加了解,更好地實施保護,張用憲還耗時3年多時間,行程5萬多公里,查找了4273株古樹,撰寫了7萬字的《宿遷市木本植物志》,親自繪制了《宿遷市古樹名木分布圖》。這本書不僅填補了史庫空白,還得到了國家綠化委的認可。
宿遷市民張用憲說:“這個古樹失了就再也得不到了,所以失而不可復得的文物。我希望我們有更多的人加入保護古樹隊伍當中來,這是我們一個地方是留住歷史文明見證的重要的一個措施、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