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融入海綿理念 讓城市自由“呼吸”
2023年12月19日08:26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宿遷市把海綿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山水環境、人文生活融合起來,大幅增加城市“藍綠”空間,煥然一新的“海綿化”路網,讓城市更有“彈性”“韌性”,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走進位于宿豫區的中運河風光帶景觀提升項目現場,十多名工人正在做陽光草階基礎施工,階梯狀的濾水設置、配合即將栽植的各類綠植,可以有效過濾水中雜質。
宿豫區海綿辦工作人員張政說:“下雨之后呢,這個雨水通過一系列海綿設施的積存凈化再進入運河,能保證運河的水質,通過設置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能夠使雨水的存在場地內減少外排的壓力。”
作為宿遷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中運河風光帶景觀提升項目全長2.3公里,總投資3900萬元。通過優化植物配置,打造精致化的、生態的運河景觀綠帶,同時,全面推進海綿理念下城市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讓公園“會呼吸、能喝水”。
施工負責人倉金香說:“景觀這一塊兒,基礎這塊都好了。過了年以后,我們就種植一些植被,還有一些草坪花卉,爭取在五月中旬到五月底整個項目完成交付。”
海綿城市是一種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廣場、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凈化作用的城市發展方式。這種方式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和面源污染,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
走進洪澤湖東路南側景觀帶,茂盛的樹木、整潔的園路、精美別致的景觀小品讓人眼前一亮,該項目以“海綿水泡”為特色,通過道路的高低起伏控制地表徑流方向,并通過散置的卵石過濾進入集水井沉淀,最后流入水泡,從而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凈化、調蓄等作用,兼顧“海綿”與景觀的雙重功能,有效緩解城市的排澇壓力,改善城市水環境。
近年來,宿遷市深入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新建社區全部建成“開放式”海綿社區,使得城市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進一步提升。2021年6月成功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先后完成11條水系連通工程,增加雨洪調蓄空間2.6平方公里,調蓄容積達到640萬立方米,進一步提升了城區排水防澇能力。
宿遷市海綿城市建設中心主任丁利說:“打造了14條海綿型道路,5處綠色公共空間,14處海綿公園,推進百余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小微綠地與游園提升工程,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建設達標區面積達到了50%以上。下一步,我們將對照國家,省,市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有關要求,逐步建立起適應宿遷本地的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加強政策制度的建設,建立全流程的管控制度,進一步提升宿遷市海綿城市的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