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 喜迎豐收 宿遷試驗田里的新農景
2022年11月29日08:24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11月27日,宿遷市農科院在洋河新區張渡村種植的120畝示范基地喜獲豐收,新品種、新技術讓這里的試驗田提質又增效。
在張渡村一片試驗田里,稻浪翻滾,三臺收割機來回穿梭有序作業,不一會,滿滿的稻谷就被卸到農用車中。
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單金峰說:“從目前的收獲情況來看,今年的水稻畝產能達到800斤。”
畝產800斤,這與宿遷市傳統的水稻產量相差了好幾百斤,那這塊地是如何豐產呢?單金峰告訴記者,這里種植的“泗稻301”,是市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新品種,去年被引入當地,并探索嘗試“稻—蝦—鱔”生態種養模式。經過一個周期的試種,今年夏季正式種植。
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單金峰說:“稻前養蝦,稻中養黃鱔(和泥鰍),這個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水產品和水稻品質比較高,采用綠色種養,稻田蝦的糞便和飼料渣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肥料?!?/P>
由于水稻田放養了黃鱔和泥鰍,種植過程中就不能打農藥,黃鱔可以在里面吃一些害蟲,還可以疏松土質,形成了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單金峰說:“我們在稻前蝦收成大約一畝地1500元,稻中鱔鰍收成有4000元左右,水稻1600元每畝,去除所有成本之后,利潤大概一畝地有4000元左右?!?/P>
不僅如此,基地收獲的水稻,以保底價兩元每斤出售給村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通過加工包裝,最終以8-10元每斤售出。
市洋河新區張渡村黨支部書記陳磊說:“每年給村集體創收15萬元左右,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運營,合作社可帶動20多村民就業,每月有3000元左右?!?/P>
為了方便更多鄉村復制和推廣,市農科院專門為120畝試驗田制定了稻蝦鱔技術規程。如今,張渡村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稻蝦鱔”種養方法。今年又將有300畝土地加入合作社種植。
市洋河新區張渡村黨支部書記陳磊說:“我們將積極發揮合作社主體作用,引導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這種種養模式中來,通過技術更新,讓他們在原有的土地上獲得更高的效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