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最美基層干部張再廣: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
2022年03月15日08:22 來源:泗陽廣播電視臺
多年來的堅守,只因為民服務的初心。多年來的奉獻,記錄下了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宿遷市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用多年來的默默耕耘,贏得了村民們的支持和信任。
在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黨群服務中心,張再廣正在向村民介紹醫療互助“福村寶”的具體內容。50歲的張再廣從2013年開始任郝橋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領頭雁”,如何面對“十二五”扶貧開發的省定經濟薄弱村,是擺在張再廣面前的問題。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空巢老人居多、產業結構單一,困難是一個接著一個。首先要解決村民的“錢袋子”。張再廣帶頭創辦了占地面積550畝的泗陽綠康果蔬專業合作社,從事桃、梨等林果經濟種植,搶占網絡營銷快車道,解決了60余名勞動力用工,人均月收入可達2800元。
“我本來,也就是生在郝橋,長在郝橋。所以,從2013年回來擔任支部書記以后,我也想把這個郝橋村群眾的生活,過得像城里面一樣。”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說。
2013年10月以來,全村共引進捷鋒帽業、利宇一次性剃須刀、電商五金銷售三個家門口就業點,解決100多個勞動力就近就業。2021年,491名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摘帽。
“我們通過招引農業產業,來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來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也增加土地資產性收入,這樣又能提升資產性收入,又能提升家庭收入。”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說。
鄉親們的口袋富了,居住環境、文娛活動等精神追求也要滿足。這幾年,村黨組織緊緊圍繞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瞄準“生態優、環境美、產業特、集體強、百姓富、鄉風好”建設目標,將郝橋新型社區宜居、生態環境優化及民俗民風改善有機融合,建設鄉愁記憶廣場、棠梨主題公園等公共空間,打造“鄉愁標志、紅磚記憶”的美麗鄉村。
“不怕吃苦地干在前、做在前。確實,這幾年通過建設,郝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總結就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