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團隊走進駱馬湖水域開展漁業資源試點監測
2022年02月19日08:24 來源: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
駱馬湖水域自2020年開始實施禁捕退捕,經過前后兩年多的嚴格禁捕和科學增殖,駱馬湖漁業資源有何變化呢?2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對這片水域的漁業資源進行了虎年“第一測”。
經過了近20分鐘的起網,工作人員將近70公斤的漁獲運到船上,進行分揀、稱重、測量等。參加此次試捕的楊傳橋曾是家族的第四代漁民,看到這次捕撈的成果,他興奮不已。
“今天的圍湖插網,只有40米長,比原來的小5倍,產量比原來的高6倍。”上岸漁民楊傳橋說。
經過對漁獲物總重,以及主要優勢魚類數量、體長、體重進行測量后,專家發現,相較于禁捕之前,該水域水生生物數量明顯增加,魚類規格總體增大。
“在禁捕之前的監測中,像鰱鳙魚它的普遍的一個規格在五到六斤左右,而像我們今天能夠捕獲的一些魚類最大的體重已經達到了二十多斤左右。另外一點就是魚類的密度也在增加,我們在禁捕之前用同樣的網具捕獲到的魚類在一百多條左右,而現在我們能夠捕獲到四到五百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屈霄說。
駱馬湖是江蘇境內第四大淡水湖。駱馬湖漁業資源與環境的總體改善一方面得益于禁捕退捕政策的實施,另一方面得益于科學實施漁業資源養護行動。2018—2021年期間,駱馬湖累計開展68次增殖放流活動,共放苗種7個品種3.11億尾。接下來,專家團隊還將對駱馬湖的洋河灘、戴場島、陸圩等水域,開展為期一周的試點監測。
“每一種魚取了幾尾,然后回去進行一個更加精確地測量。比如它的一些生物學參數,來反映整個湖區的一個魚類群落的一個情況。另外一個是,這些魚可以反映湖區生態保護的成效。我們大概三四月份時就可以出一個詳細的關于駱馬湖漁業資源的報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屈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