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要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完善“1129+N”城鎮體系格局,全面提升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中心城市、縣城、城鎮實現功能互補、協調發展。今天的《盛會視點》,我們聚焦“1129+N”城鎮體系格局。
記者:“好的,過去的五年,宿遷市聚力打造水美城市、宜居城市、中國酒都、旅游名城、電商名城‘五個城市’,城市環境更加生態宜居。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2.24%、五年提高5.97個百分點。本次黨代會又提出了,要繼續聚焦‘1129+N’城鎮體系格局,包括1個市域中心城市,1個市域副中心城市,即支持沭陽縣建成區域副中心城市;2個縣域中心城市,即以泗陽縣城和泗洪縣城為重要增長極,推動特色化、差異化發展;9個重點鎮;‘N’指一批特色鎮和一般鎮。今天,我們邀請到了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孫耀武,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胡國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趙昌,和我們共同就這一話題展開解讀。孫教授,首先請您談談,這種布局的合理性在哪兒?”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孫耀武 :“對未來城鎮化的發展,中央是有明確要求的,在‘十四五’規劃里面明確指出要以城市都市圈為依托,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而我們這個布局恰恰是中央的體現,這樣的布局還可以形成一個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凝聚力,然后周邊的小城鎮還有中心鎮的向心力,這樣一個發展思路,對整個城市的公共服務的提升非常好,另外,這樣的發展還避免了原來的各自為政、分散的布局造成資源的浪費。”
記者:“胡所長,您怎么理解?”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胡國良:“我覺得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從三個維度來定位,第一個空間發展維度,第二產業發展維度,第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維度,我們宿遷經濟‘1129+N’這樣一個宏偉的空間發展布局,恰恰體現了我們空間布局,經濟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樣一個科學合理的布局。”
記者:“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目標,趙局長,‘1129+N’城鎮體系格局的構建的過程中,是否考慮到了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更加高效推進共同富裕這一因素?”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 趙昌:“我們中心城市前面一個‘1’,是要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我們在次中心城市,我們還是要加強這幾個經濟主體發展板塊和次中心城市的聯絡和連接,我們在縣城這個環節,我們打造宜居宜業,在幾個重點鎮當中,我們還是要推進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然后以小城鎮的建設作為一個載體,統領促進我們其它三化同步,我覺得這就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最好的一個現實案例。”
記者:“孫教授,您認為這種布局,對推進共同富裕有效著力點在哪兒?”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孫耀武:“城鄉的差距形成是歷史形成的,要縮小城鄉差距,靠什么,靠市場肯定不行,那么政府就要規劃,我們發現咱們這個目標規劃里面關注了城鄉的空間布局,實際上,為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載體,通過人口的城鎮間的分布,通過產業的空間布局,通過人口對城市的集聚,讓人的收入提升。同時還有這樣的布局,讓城鎮的公共服務向農村和小城鎮轉移和集聚,這樣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是一個最基礎的工作。”
記者:“我們注意到,黨代會報告中還提出了從‘不拖全省后腿’到‘為全省多作貢獻’這一角色的轉變,胡所長,您覺得在城鎮化發展這一方面,咱們宿遷如何為全省現代化發展多作貢獻?”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胡國良:“我們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不平衡性給予不同的資源要素的傾斜,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成績給予不同的產業定位,最終,根據產業的合理分工,做到大家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特色,宿遷取得了快速的進步,改變了過去,盡量不拖后腿,這樣一種角色定位,轉換成了走在江蘇前列,為江蘇作更多貢獻,對江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起著一種引領和帶頭作用。”
記者:“面對黨代會全面細致的部署,趙局長,我們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下一步如何做好保障,確保‘1129+N’城鎮體系格局高質量向前推進?”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 趙昌:“我們認為,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各類自然資源要素依然是宿遷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本保障,我想下一步我們還是要首先是要加強規劃引領,要合理布局三生空間,圍繞著江蘇生態大公園定位,我們要優化我們的空間布局,其次我們要保障我們的綠色發展,實際上我們在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過程中,我們秉承的理念,生態產業化,讓我的產業生態化,所有符合江蘇生態大公園定位的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我們確保要100%能夠保障到位,第三個,我們還是進一步優化,進一步去盤活我們的存量資源。”
記者:“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孫教授,您怎么理解這個‘以人為核心’?”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孫耀武:“通過城鎮化的布局,讓城市的能級提升了,第二個通過這樣的城鎮化的布局,咱們的產業布局合理了,老百姓在工作過程中會有更高的收入,還有更多的公共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都有提升,這種綜合的提升實際上為老百姓生產生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真正實現了宜居宜業。”
記者:“是的,‘1129+N’城鎮體系格局的構建,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宿遷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感謝三位的精彩分享,《盛會視點》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