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大部分老人最先撥打的基本上都是子女的電話。而泗陽縣來安街道東和平村的老人們卻不是,他們撥出的號碼只有一個數字“1”,而且撥打對象都是同一個人,電工張必超師傅。
東和平村村民:“喂,你好。張師傅,家里沒有電了,請你來看一下。”
張必超:“好的,好的,我正好在你們家前面幾排子,我馬上就過去。”
“不論陰天下雨,我只要撥‘1’,電工張師傅就到了,非常方便。”泗陽縣來安街道東和平村村民張先生說。
張必超是泗陽縣來安供電所一名普通電工,也是全市優秀共產黨員。他負責東和平村的電力運營維護已有31年。近幾年,隨著電力繳費開始智能化,對于老年人而言,電話報修、線上繳費都成了問題。2016年開始,張必超在村里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的老年手機上進行了一番設置,將全村70多位老人的“1”鍵撥號設成自己。
“在家的都是老年人,歲數都比較大,也不識字,所以老年機,我給他們設置‘1’鍵撥號,設置我的名字,電工在上面,他們有事按‘1’就可以找到我了,方便他們。”宿遷市優秀共產黨員泗陽縣來安供電所電工張必超說。
對于一名已有30多年工齡的老黨員來說,張必超是個熱心腸。有了“1”鍵撥號,老人可以輕松地和電工取得聯系,而張必超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力所能及的幫助。
五年來,張必超從未跟單位提及自己的舉動,直到2020年,一位他曾幫助過的老人子女從外地回鄉,特意到單位向張必超致謝的時候,單位才了解情況。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不僅來安供電所,張必超的這一特色做法被全縣供電系統廣泛推廣。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如今,191名臺區經理對轄區空巢老人進行了逐一走訪,成了1893位留守老人的“1”撥就靈。
“我們履行我們的黨員義務,學黨史悟真理,把我們這些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元素當中去,就是服務我們的客戶不留任何死角。”泗陽縣來安供電所黨支部書記劉曉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