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唯一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近年來,宿遷市按照“文化為魂、生態為底、保護為先、利用為要”的“四為”方針,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讓千年運河煥發了新的光彩。
在大運河畔的龍王廟行宮,宮墻高聳、庭院深深。作為全國乾隆行宮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唯一留存于世且最具代表性的宮殿式古建筑群,2014年,龍王廟行宮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這里也成了游客休閑娛樂、古學今用的重要場所。
“建得蠻氣派的,這里面的造型都非常講究,蠻好的,看過以后大開眼界,對了解歷史有很大幫助。”游客沙興朗說。
“它有乾隆南巡的文化和祭祀文化和治水的文化,所以說我們歷史文化內涵非常深。我們大運河申遺的時候,它作為我們大運河沿線祭祀性建筑,很自然地進入我們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里面的歷史文化節點。”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理事王理德說。
為了讓豐厚的歷史文化傳承于世, 宿遷市先后多次對乾隆行宮進行維修整治。
“遵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舉辦一系列活動,比如說著古裝行古禮、游行宮、學柳琴。我們把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都有效地保護好、傳承好。”龍王廟行宮文物管理所負責人晁劍虹說。
此外,依托龍王廟行宮等古跡, 宿遷市還啟動建設了龍運城項目,以生態為基礎,以文旅為引擎,以生活為本質,全方位講述大運河故事,全時段展現大運河文化,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將于2022年建成投運。
據了解,京杭運河宿遷境內的41公里世界遺產段沿線,生態景觀、文化遺產就有2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0余項。2015年初, 宿遷市成立了大運河保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將大運河自然環境融入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整合開發。
“我們經常晚上吃過飯,和伙伴同伴出來聊天,遛遛,看看這個運河景,心情也非常愉快。”市民張文化說。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亮點工程,運河灣公園充分利用大運河宿遷段兩岸豐富的文化遺產,將宿遷水利樞紐重要歷史、大運河宿遷段歷史記憶、宿遷運河沿線工業融入其中,成為展現宿遷運河文化的重要項目之一。
“重點打造了新輔廣場、四世同堂廣場、蘇玻廣場等一系列重要文化景觀節點。此外公園在主入口設置了‘宿遷城市運河記憶館’,通過圖像、模型、視頻等多種形式,復現大運河文化帶上的宿遷運河記憶。”運河灣公園工作人員葉趙說。
按照“文化為魂、生態為底、保護為先、利用為要”的“四為”方針, 宿遷市圍繞文化傳承、景觀提升、產業發展和IP打造,精心設計四大類48個項目,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同時,推進清理碼頭堆場、整治駱馬湖東岸等在內的五大類13個項目,累計拆解和驅離各類船舶409艘,拆除和清理非法碼頭20座、砂石堆場59處、違章建筑1194處、垃圾及種植養殖場241處,基本實現了“碼頭整治徹底、河道暢通有序、臨岸生態宜人、服務規范提升”的整治目標,讓千年大運河堤岸綠、河水清、航道暢,煥發新生機。
“圍繞‘一帶一核四組團’的整體空間結構,加快推進皂河龍運城、運河灣公園、中運河(老糧庫)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舉辦運河品牌電商大會,開展‘一線一岸’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發展,賦予千年運河新的意義。”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處處長鮑新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