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時節(jié),宿遷各地在全力做好搶收搶種的同時,多措并舉,確保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
在宿遷市宿豫區(qū)曹集鄉(xiāng)花園里村的一處田地,農戶劉傳輝的6畝小麥已經收割完畢,一臺還田機正在地頭來回穿梭,將秸稈粉碎后肥料化利用。
“這秸稈還田確實好,對于土壤來說有很大好處,土地肥料也增加,準備最近幾天還田過以后,土地弄弄,準備最近幾天把稻栽清,就行了。”農戶劉傳輝說。
花園里村共種植小麥5300畝,目前已收割1800畝,還田1700畝。為了秸稈還田工作,全村劃分9個片區(qū),專人負責片區(qū)的秸稈禁燒、還田,并確保留茬高度在10厘米以下。
“確保當天收割、當天還田,確保不留茬過夜。我們通過聯(lián)系本地機械還有連云港機械,還田機達到9臺,確保每個片區(qū)有1臺還田機,預計本周內能收割完、還田完。”宿豫區(qū)曹集鄉(xiāng)花園里村黨委書記王偉說。
在做好豐產豐收的同時,各地還實行秸稈禁燒網格化管理,利用小喇叭、巡邏車進行宣傳,并通過秸稈利用,讓"廢物"成寶。在泗洪縣臨淮鎮(zhèn)的田頭,摟草機和打捆機來回穿梭,不一會,就“吐”出一個個擠壓得結結實實的圓柱形秸稈包。像這樣的打捆機,當?shù)毓才鋫淞?7臺套。秸稈離田,一方面緩解禁燒壓力,一方面為群眾下季度播種提供方便,還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今年我們與五河一家服務主體進行合作,其中1.5萬畝地秸稈,我們全部保留,后續(xù)我們進行初加工,銷售到相應木廠,作為我們馬樓居,提供村集體收入大概20萬元。”泗洪縣臨淮鎮(zhèn)農村工作局局長李明說。
總共: 1頁
初審:杜亞男/二審:湯娟/終審:馮波
作者:涂海燕 ,宿豫臺 泗洪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