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對于宿遷市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來說,生態堿米種植就是促進當地群眾增收的富民產業。近年來,邱谷村通過創特色、創品牌,為百姓帶來了好“錢”景。
眼下,邱谷村的水稻正值育秧期。在種植大戶顧金的家庭農場,機械化水稻育秧流水線正在全速運轉,顧金是當地的育秧能手,每年全村幾千畝堿米秧苗都由他統一育秧。
“為了保證堿米的產量、質量,我們采取的方法全部是硬盤,下面加營養木,各個環節我們都做到最大的、最好的。每個小時都要出來800盤,夠栽20多畝地這樣,然后到那邊疊盤暗化。”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種植大戶顧金說。
雖然邱谷村有種植水稻的傳統,但以前產量上不去,品牌走不遠,想致富很困難。2014年,沭陽縣委提出“高墟大米”要創特色、創品牌,這讓高墟人看到了發展契機。2015年,高墟鎮請來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對土質和灌溉水反復檢測,發現境內土壤是天然海淤土,種出來的大米呈弱堿性,特別符合“生態堿米”的定位。不過,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卻成了致富路上的阻礙。因為要想把品質控制在頂級,必須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生物藥劑及微肥,完全棄用大部分化學農藥。面對這樣的嚴格要求,村民沒人敢嘗試。
“首先以我們黨員干部帶頭,然后吸取大戶和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種植。”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支部書記趙繼讓說。
2016年春,村支書趙繼讓貸款承包了村里的50畝地,率先試種。在專家的指導下,第一年就大獲豐收。借著鎮里組織網絡帶貨的機會,種出來的堿米以12.8元/斤的高價銷售一空。不僅當年回本,還掙了30多萬元。這讓持觀望態度的村民動了心。
“我在他的帶動下,先試種了20畝地。賣七八塊錢一斤,行情好一點,能賣到十幾塊一斤,今年我將種五六十畝。”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村民李軍民說。
此外,邱谷村還與縣糧儲公司合作,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整村推行品種、種植、管理、收儲、加工、銷售“六統一”模式,引導土地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集中,推動水稻規模化種植。
“承包1030畝土地,全部是種堿米,每畝(產量)1200斤到1300斤,每畝地2000元左右,總收入達到200多萬。”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種植大戶劉習文說。
“我們邱谷村耕地面積是6200畝,我們水稻面積是5620畝,到目前為止,機插秧訂秧的已經訂了4000畝,我們預計是不低于5000畝今年。”沭陽縣高墟鎮邱谷村支部書記趙繼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