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在清明”。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因此,習俗也是豐富多樣。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在這時候,人們往往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墓前,叩頭行禮祭拜,表達逝者的悼念。作為節氣,清明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一時節,春回大地,草長鶯飛,風輕雨潤。因此,人們也常常出行踏青,郊外遠足,領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民俗專家王冬說:“然后呢,我們就由此引申出很多的戶外運動, 比如蕩秋千, 秋千啊本來是千秋,不是秋千, 千秋千秋就是長命百歲嘛。”
此外,拔河、戴柳、吃青團等都是流傳至今的清明習俗,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也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清明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氣,當前小麥進入了拔節期,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在宿豫區順河街道的一片麥田里,農技專家和農戶正在田里查看小麥的長勢,對于小麥當前存在的死葉較多等問題,農技專家現場給出意見。
農戶單東庭說:“通過今天專家到田間來指導,對我們農民有很大幫助,知道用什么藥了,怎么樣防治,我們心里有數了。”
據了解,清明前后雨水較多,正屬于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專家提醒應及時用藥防治病蟲害,除此之外,清明前后陰雨多,田塊容易積水,要及時清理排水,加強田間管理。
總共: 1頁
作者:黃星月 ,張巧 蔡雨晴 徐涵 宿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