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春到上塘”新傳奇,就需要全市上下以改革開道,以創新架橋,勇做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區的表率。連日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們紛紛圍繞針對全市改革創新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改革是宿遷的金字招牌。多年來,圍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我市設計了一條由先照后證到“四證一體”,再到“三證合一、一證一號”,最后實現“多證合一、證照融合”的改革路線圖,省政協委員趙宗安全程參與其中。前進不止,改革不停。我市將圍繞加快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區,持續深化行政審批等重點領域改革,趙宗安建議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經濟發展、政府管理、順應群眾需求等規律。
省政協委員趙宗安說:“我們要更加準確地去理解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方式,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制的要求,在與發展改革部門、市水務部門多類別對象庫建設當中去做更多的、更深入的探索,第三個層次的就是向制度層面去努力,就是努力把前幾年形成的碎片化的改革,具體做法上升到制度的層面,爭取在年內出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宿遷的導則體系。”
宿遷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目前,宿遷市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城鎮化率達72%。然而,農村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對此,市人大代表吳成良建議將土地出讓收益由主要用于經營城市向主要用于鄉村振興轉變。
宿遷市人大代表吳成良說:“那么土地出讓收益我想要制定一個比例用于鄉村振興的比例,有了這樣一筆資金支持,鄉村振興才有保障;還要加強對資金的監管,我們制定預訂的比例一定要保障執行到位,在中央有關考核辦法出臺之前我們可以率先探索。”
農業方面,宿遷市人大代表、綠港現代農業常務副總裁荀榮長期致力于推動我市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她認為,簡單的設施設備、傳統的生產方式與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相差甚遠,嚴重阻礙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發展。
宿遷市人大代表荀榮說:“我認為要盡快制定和完善設施農業裝備技術標準和設施農業溫室建設標準,培育和發展新型設施農業生產方式。立足鄉鎮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我們還應該快速培育和打造農業科技綜合技術服務平臺,為從事農業產業蔬菜種植的大戶、家庭農場、企業提供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
產業鏈培育是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去年,宿遷市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在現有產業基礎上,提出建立圍繞機電裝備、綠色食品、高端紡織、光伏新能源、綠色家居、新材料六個主導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X 個先導產業的"6+3+X" 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化學纖維、紡織服裝、晶硅光伏、激光裝備、大數據+ 等20 條產業鏈。宿遷學院經濟學博士嵇正龍建議產業鏈培育,核心是要補齊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