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沭陽縣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脫貧攻堅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在沭陽縣錢集鎮沭陽達之康生態示范基地,十幾名工人正在苗木基地里移栽小苗。村民張成超由于妻子生病、孩子讀書,家境貧困,被列入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在村里的介紹下,他到家門口的花木基地打工,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沭陽縣錢集鎮效佐村村民張成超說:“后來土地流轉了,我在這個花地做活,每天大概做8小時,一天90元塊錢,比較開心,比以前要好很多。”
沭陽達之康苗木有限公司苗圃負責人鐘飛說:“現在用工三十個人左右,這三十個人大多數是當地的低收農戶,我們希望通過我們這個產業,帶動他們來共同致富。”
在脫貧攻堅大潮中,眾多像達之康苗木這樣的企業發揮帶動效應,成為帶動貧因戶脫貧的“助推器”。“十三五”期間,沭陽縣依托縣域產業優勢,確立花卉苗木、板材家居、電子商務三大扶貧產業,投入6500萬元、建設25萬平方米扶貧大棚,成功解決3000名低收入人口就業問題、年人均增收1.8萬元;投入1.63億元建設或購買扶貧廠房31萬平方米,引導低收入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全縣低收入農戶獲得分紅3600萬。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沭陽縣還出臺一攬子精準扶貧政策,為低收入群體提供資金、技術等服務,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徐乃松是劉集鎮南崗莊村建檔立卡低收入戶,2019年7月,得知他有養牛致富的想法后,當地政府給予產業扶貧資金補貼6000元,并幫他申請了2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讓徐乃松順利購買了16頭肉牛開展養殖。2020年7月,肉牛全部出欄銷售,當年徐乃松順利脫貧。
沭陽縣劉集鎮南崗莊村村民徐乃松說:“賺了六七萬元錢,當時感覺心里很滿意,所以我下定決心再進一批牛繼續養,不管會吃多大苦,我心里高興。”
沭陽縣劉集鎮南崗莊村支部書記徐向陽說:“我們又跟蹤服務,脫貧以后為防止他們返貧,采取了給他們協調資金,小額貸款我們還在幫助申請,包括救助方面,我們也在堅持做。”
“十三五”期間,沭陽縣免費培訓低收入人口近1萬人次、發放補助資金326萬元,4300戶低收入農戶通過自主創業順利脫貧。此外,全縣還整合扶貧資金2億元、實施村集體增收項目320余個,光伏發電、蔬菜種植、花木種植等產業擔起強村富民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