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以改革起家、以改革揚名。改革開放以來,宿遷人大膽創新、務實苦干,一批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前不久,省委明確提出宿遷要“把改革創新的基因注入現代化,譜寫新時代‘春到上塘’的傳奇”。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宿遷改革創新的創舉,擦亮改革金字招牌。今天就帶大家到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這里是省農村“大包干”發源地,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的精神也成為墊湖人發奮進取的動力源,如今,墊湖村已經成為宜工、宜商、宜農的江蘇省康居示范村、譜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走進墊湖村春到上塘紀念館,原上塘公社墊湖大隊會計蘇道永,給我們講起了眼前這幾個雕像中的故事。1981年2月初,新華社記者王孔誠、周昭先來到上塘采訪,這原本的好事,卻讓蘇道永很是擔心了一陣子。原來,在40多年前,墊湖村由于是集體生產,隊員不出力,村里的糧食連年歉收,村民忍饑挨餓。1978年春天,更是遇到旱災,當時在墊湖村第五大隊駐村的蘇道永,開始想起了辦法。
“把所有的荒地,剩余的土地,由于沒有耕需,也沒有機械,怎么辦呢?干脆分給大家,按當時所有的實際人口,一開始搞實驗,每人分五分地。”“大包干”發起人蘇道永說。
從集體生產到農民自己干,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很快就見到了成效。
“我做一二十年大隊會計,每年只完成,交給國家小麥不超過一萬斤,1979年由于我們全部分到戶種的,1980年,我們小麥凈給國家20多萬斤。”“大包干”發起人蘇道永說。
從吃救濟糧,到手有余糧,第五大隊的做法很快就傳了出去,新華社記者的到來,也正是為了這事,然而當時并不知情的蘇道永,甚至做好了犯錯誤接受處罰的準備。
“回家安排一下,帶兩件衣服,因為那時候也冷了,防止回不來,我也很擔心這個問題。”“大包干”發起人蘇道永說。
然而,采訪結束后,當時一位領導的講話,一下讓蘇道永吃了顆定心丸。
“我們的縣委辦公室主任講,他說對了,有75號文件,你干對了,去家好好干。”“大包干”發起人蘇道永說。
改什么、怎么改,基層更有發言權和主動性。在“破”中求“立”,敢為人先的墊湖人,在首創中獲得了發展,也得到各界的認可。1981年3月4號《人民日報》刊登通訊《春到上塘》,將墊湖村民不斷革新的精神推向全國。一時間,墊湖聞名全國,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一面旗幟。
上世紀90年代,由于觀念固化,加之自然條件制約,上塘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的進程中逐漸落伍。40多年后的今天,敢為人先的墊湖村民,決定從“分”走向“合”,再次向貧窮宣戰。2009年,墊湖村在全市率先推行土地集中,小田變大田,全村1.3萬畝土地集中流轉,全部包給種田大戶,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小田”又變回了“大田”,農民成了“職業”農民,收入也更加多元。
“比種地肯定要強多了,種地一年幾千塊錢收入,在這里干一年最起碼七八萬。”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村民周義說。
“目前我們標準化農田,種植一季小麥一季水稻凈利潤可達到600元,但是我們發展高效農業碧根果育苗,畝均年收益可達到15000元。”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黨支部書記周磊說。
不僅如此,從2011年起,墊湖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實現土地、人口、項目三個集中,將農村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在上塘精神的傳承激勵下,墊湖正迸發新的活力。在雅布朗針織品有限公司,梭片飛轉的織襪機,正編織著上塘村民的美好生活。
“以前是在浙江工作的,然后就在兩年前我回到了我們本地工作,我們工資在4000多左右,感覺還挺輕松的。我們離家近,可以照顧到家里面老人和孩子。”泗洪縣上塘鎮居民周群說。
在此帶動下,2020年墊湖村人均收入預計可達到22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04萬元。現在,上塘已吸引45家企業入駐鎮輕紡產業園,年銷售突破19億元;流轉了4.5萬畝土地,推動碧根果、石榴、中草藥等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根植墊湖村民的血脈中,也深刻影響了泗洪縣各項領域改革創新。2002年,泗洪在全省率先對討論任用干部實行票決制;2014年,泗洪試點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并同步試點抵押貸款,農民融資難題得到有效破解;現在,泗洪縣由實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戶,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宿遷,因改革而生、因創新而興。時至今日,春到上塘的改革精神,已經深深植根于宿遷市各項工作發展中,推動了全省高質量發展,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宿遷市乃至全省人民,在大包干那種敢為人先、奮力拼搏的創新精神影響下,正在奮力譜寫新時代“春到上塘”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