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期間,宿遷市緊緊圍繞“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建設目標,城鄉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
走進沭陽縣馬廠鎮丁大莊,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戶,道路兩側路燈林立、綠樹成蔭,村廣場就被包圍在一片綠植中。
為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供生活質量。今年,沭陽縣馬廠鎮共投入400萬元,著力打造“四個一”為民辦實事項目。
沭陽縣馬廠鎮黨委副書記蔣復剛說:“每個村打造一個出入口,每個村重點打造一個莊臺,還有每個村重點綠化一條道路,每個村建設一個健身活動廣場。通過努力,我們的目標就是想讓我們的百姓過上和城市一樣高品質的生活。”
讓農民和市民一樣,享受基礎設施帶來的便利背后,是“十三五”期間宿遷市農村水、電、路全面擴面提質。“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2312公里、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達100%,改建農橋499座、完成安全生命防護工程4806公里,累計投資35億元。
基礎設施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又怎么樣呢?泗陽縣積極探索縣城與鄉鎮“醫共體”模式,通過遠程會診的方式,讓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67歲的新袁鎮村民杜桂花帶著老伴周性義到泗陽縣新袁醫院就診。一個小時不到,從泗陽縣人民醫院的診斷報告就“飛”到了他們手中。
原來,通過影像遠程會診系統平臺,周性義的腦部CT被及時傳送到泗陽縣人民醫院,專家會診后,給出了詳細全面的診斷結果供主治醫生參考。這就相當于去了一次醫院,享受到了兩級醫院的診療和服務。
村民杜桂華說:“這里有專家來給我們治療,也省得上縣城路途太遠,我們在這里路費醫療費都節省好多。”
泗陽縣新袁醫院院長周洪亮說:“我們醫院與縣人民醫院實行醫共體以來,我們可以享受到縣人民醫院的專家、名醫,診療技術的協助,從合作遠程開展以來,我們就診人數增加了50%,越來越多的地方百姓對我們醫院越來越信賴。”
泗陽縣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唐小宇說:“縣人民醫院通過與鄉鎮一級醫院,建立遠程會診,目的是共建、共享、共同發展,提升全縣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十三五”期間,宿遷市大力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19家醫療機構開通了移動支付和報告線上查詢,6家三級醫院實現自助服務終端設施全覆蓋。村居衛生機構條件持續改善,累計創成省級示范衛生室297個。截止2019年末,宿遷市城鎮化率達到61.1%比2016年提高3.6個百分點。一個日益協調的城鄉發展新格局正在為宿遷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