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貫徹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關鍵之年。在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圓桌論壇上,七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在論壇上,專家學者們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為主題,諫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聚發展之力。在大運河的各類文化遺產中,水文化遺產是運河遺產中最不可替代的珍貴文化資源。浙江杭州市拱墅區大運河文化研究院顧問洪永躍表示,要加快保護水域環境保護,讓大運河造福人民。
浙江杭州市拱墅區大運河文化研究院顧問洪永躍說:“我覺得大運河的宿遷段基礎很好,可以進一步的要求呢就是使大運河的宿遷段水更清、岸更綠,綠廊成網,讓人民感到這是一條幸福的河道、美好的河道,為人民造福。”
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不少專家表示,要重視這類文化的保護,加強管理,同時合理利用,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說:“要加強對這個大運河沿岸相關的文化遺產進一步的梳理、挖掘和保護,在保護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通過那個文旅融合這樣的一個新的路徑,那么實現這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大運河沿線有8個省市,共35個地級以上城市。如何在眾多的城市中,形成自己的地區形象定位?淮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余敏輝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淮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余敏輝說:“一定要納入到我們的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這個大背景下,來和我們的浙江、安徽、包括江蘇的其它一些地市來進行共商、共建、共享,以后就能夠借勢發力,形成一個特異化、差異化的發展,這樣能更好地發揮我們的宿遷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優勢和特色。”
總共: 1頁
作者:黃星月 ,張曄 謝衛 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