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80后小伙趙冬冬接過父親遞來的接力棒,用青春和汗水把一個儲糧小企業,通過金融杠桿和互聯網思維,壯大成為一個上市公司,也推動了當地稻米產業的轉型升級。
與傳統稻田不同,位于宿遷市泗洪縣界集鎮的蘇北糧油蟹園牌大米生產基地被溝渠包圍著,里面養殖螃蟹,中間是水稻田。稻田里顆顆谷穗飽滿壯實,溝渠中只只螃蟹體肥爪壯。
十萬畝水稻田的豐產豐收,證明了“稻蟹共生”立體化種養模式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剛投身稻米行業時,趙冬冬發現,家鄉雖然水好、稻米品質高,但由于缺少包裝和品牌推廣,一直處在產業鏈底端。經過努力,2012年公司取得了“蟹園”商標合法使用權。
銷售員劉飛宇說:“這個時候就有人給趙總出主意,準備用“蟹園”品牌灌裝普通大米進行銷售,趙總當即就婉言謝絕了,表示要確保“蟹園”品牌的大米品質。”
為了打響“蟹園”品牌,趙冬冬開始推廣種植南梗優質水稻,并采用土地休耕輪作的種植模式,將傳統的一年兩季稻麥種植,改為一年一稻種植。整體上提升了稻米的品質。不過要保證貨源,就需要訂單種植。但即便糧企付了訂金,遇到行情好,農戶違約也會把稻谷賣給糧販。如果不付訂金,農戶又無本耕種。幾番周折,趙冬冬與京東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打出了“種地不花錢”的大旗。
江蘇省蘇北糧油董事長趙冬冬說:“在訂單簽訂完之后,我們的京東包括我們當地的一些金融機構都會介入進來,對他們進行一個信貸方面的支持。我們打造這樣一個互聯網+扶貧+銷售這樣一個電商銷售的閉環。”
種植大戶高建說:“他們提供的肥料、種子、農藥,都是先免費提供給我們種用,大大減少我們資金壓力。”
從邁進現代農業的大門,趙冬冬一步一個腳印,把公司發展成集種、產、銷為一體的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企業取得“宿有千香”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權,向全國推廣宿遷地區的農副產品。同年,在北京新三板掛牌上市。
江蘇省蘇北糧油股份董事長趙冬冬說:“今年我們新的生產線投產以后,預計我們可以帶動宿遷地區40萬畝土地訂單的增收。我們用我們企業良好的業績,用我們誠信的做事方式,來讓老百姓更相信我們,能讓他們更加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