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收期間,總有這么一群人,開著農機走出家門,不辭辛勞收割水稻,正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農民朋友的收獲才能及時顆粒歸倉。
在宿遷市宿豫區順河街道順興河社區,徐東權正開著他的收割機,在歡快地忙碌著,只見一排排水稻被收割機咬進“嘴里”,不一會,一粒粒稻谷已經被分離開,涌進了車倉。
徐東權說:“我們是從十月二號開始收的。早上七八點開始收,一天大概能收二三十畝左右吧。”
作為一名80后,去年,徐東權開始跟著岳父一起,在各地收割水稻。對于農機手來說,就是要與時間、與天氣賽跑。工作起來一天一夜不休息,對他來說也是家常便飯。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徐東權說,現在水稻收割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從種到收,再到烘干,全程機械化也讓農業生產越來越簡單。
徐東權說:“像我們小時候都是鐮刀一把一把割的,那時候是非常苦非常累的,而且糟蹋糧食又比較多,浪費比較多,現在都是機械化了,而且收的速度比較快。”
今年,徐東權第一次自己駕車、自己操作、自己收割。經過這幾天加班加點的勞作,除了收割進程的加快,他最大的感受是畝產越來越高、拋灑率越來越低,農民的收成也在直線上升。
徐東權說:“雖然挺苦的挺累的,但是看著家家戶戶把糧食拖回家,心里還是蠻高興的。”
總共: 1頁
作者:黃星月 ,吳兆剛 宿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