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光伏電站,就是一個“陽光存折”。從2017年開始,沭陽縣利用扶貧資金,先后在23個鄉鎮建成63個村級光伏扶貧發電站,經濟薄弱村每年定期領取分紅,讓4.2萬低收入人群收獲了不竭的陽光“伏”利。
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一塊塊藍色多晶硅組件閃閃發光。在沭陽縣隴集鎮李徐村8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現場,安靜的光伏板下,一筆陽光“伏”利正不斷涌動。
“到2018年我們村集體收入光光伏發電這一塊就是5.4萬元。到2019年我們光伏發電這一塊,我們村集體收入就是6.66萬元 。”沭陽縣隴集鎮李徐村黨支部書記李剛說道。
村里收入多了、民生實事項目也得以快速推進,現在,李徐村農房、農路等基礎設施都得以翻新。
光伏扶貧項目是沭陽縣推進精準扶貧、促進持續穩定增收的“陽光”產業,近年來,沭陽縣先后在23個鄉鎮建成63個村級光伏扶貧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92兆瓦,已全部并網,去年累計發電485萬千瓦時,共產生收益234.81萬元。
“每年可以為我們村集體經濟增加40000左右的收入,這個收入是長期穩定有序的收入。”沭陽縣扶貧辦工作人員葛大偉說道。
光伏發電,一次投入可以獲得長達二十多年的持久效益,然而一旦維護不到位,發電效率也將持續下降。今年7月,沭陽縣供電公司主動和接沭陽縣扶貧辦對接,為全縣63座扶貧光伏電站提供代維服務,共同守護低收入戶的“陽光存折”。
“總共投入了266人次,對我們全縣所有的光伏扶貧電站進行了設備的體檢,我們也發現了接近20起的隱形設備的缺陷,我們都第一時間進行了快速地修復,確保我們的發電系統保持最良好的狀態。”國網沭陽縣供電公司總經理繆春旺說道。
經過專業代維后,今年沭陽縣扶貧電站的發電量將比同期提升約10%,發電量達533.3萬千瓦時,預計為當地群眾增加收益約3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