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要么幫助少數人、要么解決一陣子,如何讓少量資金變成源頭活水?宿城區中揚鎮通過探索“股權扶貧”,將各類扶貧資金整合入股扶貧產業項目,廣大低收入戶通過分紅和就業實現托貧,守住穩穩的幸福。
產業是扶貧的關鍵點,也是低收入農戶脫貧的根本保障,在宿城區中揚鎮的扶貧產業園,3000多個工作崗位,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增收渠道,也為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動力源。
杜衛瓊是宿城區中揚鎮耿橋村的一名低收入戶,六年前,一場意外讓她的丈夫腰部受傷,失去勞動能力,家里生活一下陷入貧困。
2014年,中揚鎮啟動實施扶貧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并整合各類扶貧資金近7000萬元入股扶貧產業園,已建設標準化廠房24棟,按照每個村出資額分配產權,“眾籌”出一個11.2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創新對投入的扶貧資金進行折股量化確權,收益權量化到村和低收入農戶。從那時開始,杜衛瓊家每人每年都能從這里拿到幾百元不等的分紅錢。
“我們村里去年2019年的分紅是34萬3,然后我們分到貧困戶手中的有34000多元。2016、2017、2018、2019年,我們總共分紅12萬多塊錢,人均分紅是400多元(每年)。”宿城區中揚鎮蔣劉村黨支部書記劉泰說道。
股金分紅只是一部分,真正讓杜衛瓊加脫貧的是她在這個產業園里有了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月薪3000多。
資金變股金、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有了扶貧產業園這個好平臺,項目自然就跟著來了。上海吉龍塑膠制品有限公司是國內排名前三的戶外運動設備供應商,看中了這里的現成廠房和勞動力優勢,投資3億元連車間帶總部全部搬遷過來,中揚鎮將低收入戶推薦到扶貧產業園就業,這一舉措也受到了企業的歡迎。截至目前,有7家企業入駐在園區。
“目前我們公司共1000多名員工,低收入農戶在300多名左右,我們公司在招聘這一塊我們會優先吸納周邊的低收入農戶。”宿城區中揚鎮吉龍塑膠制品江蘇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經理黨鳳花說道。
把分散的扶貧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釋放出“魔法效應”,成為中揚鎮的一個招牌舉措。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進入扶貧產業園上班、沒有勞動能力的政府兜底,2019年,中揚鎮3556戶低收入戶人均年收入全部超過六千元,提前實現脫貧,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60萬元。
“全鎮高效設施農業面積突破1.5萬畝,合計帶動農戶就業5000余人,其中低收入農戶1500人。通過向低收入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自主脫貧的動力,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提高了脫貧質量。”宿城區中揚鎮扶貧專干丁裕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