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根本出路和有效手段。近年來,宿遷市立足實際,挖掘資源,大膽創新,如今各地的產業扶貧,已經從過去的“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
7日上午,在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殘疾人之家,殘疾人張再亮準時來到輔助就業室,熟練地進行一次性剃須刀安裝。
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村民張再亮:做快幾十塊錢能賺。在這塊吃午飯。蠻好的,沒事能賺點錢,也不累人。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盧集鎮郝橋村共有殘疾人150多人,根據實際情況,村里在殘疾人之家專門開辟一間輔助就業室,并通過與縣相關部門的多次協調,引進了容易上手、工序簡單的一次性剃須刀安裝項目落戶。如今,郝橋村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全部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支部書記張再廣:就說肢體殘疾,兩只手做的殘疾人能拿到七百元左右(一個月)。這樣能增加他的收入,自強不息,自力更生。
加強產業扶貧,要因地制宜,不能簡單、盲目地照搬照抄。沭陽縣青伊湖鎮木材加工產業鏈比較完善,眾多配套企業也向鎮里拋來橄欖枝。為此,青伊湖鎮規劃建設了4棟扶貧廠房,并提前與企業簽訂入駐協議。目前已有兩棟廠房投入使用。
江蘇冠源阻燃材料總經理董銀凱:目前帶動周邊留守婦女、周邊居民大概有120余人。月薪基本上能保證在6000到7000之間。
沭陽縣青伊湖鎮宣統委員劉洪崗:預計6月份其余兩棟要建成。建成之后,扶貧租金接近200萬元,用于扶貧事業。
今年,我市將全力提升產業富民成效,持續做強項目支撐,全力打造千億級三產融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全年完成農民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總共: 1頁
作者:丁國燦 薛瑾 泗陽記者站 沭陽記者站 泗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