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要輸血更需造血。為了讓廣大低收入戶實現更加穩定脫貧、增收致富,宿遷市各地不斷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工作機制,讓越來越多的低收入戶留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脫貧增收。
上午9點,在位于宿城區王官集鎮工業園區的江蘇萬家翔工藝品有限公司里正是一片繁忙景象,一朵朵精致的仿真花成品即將下線發往意大利,包花工鄭連榮干得格外起勁,因為年齡大一直沒有就業機會的她,聽說家門口設廠后,第一個加入了進來。
鄭連榮:“這里有一個技術員跟著他學兩天就會了,難度不大一天多就能學會了,一天要做五百多個,層次不同,一個月在兩千五左右。”
鄭連榮生活的轉變,要得益于今年一月江蘇萬家翔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落戶,在了解到周邊鄉鎮低收入戶的務工需求后,公司在王官集鎮設立了分廠,通過沖壓、著色、定型、包花等簡單手工活,帶動一批村民成為產業工人。
江蘇萬家翔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柏陽:“目前擁有工人300余人,另外設有兩個點,每個點都有40多個人每個人平均工資在兩千塊錢左右,目前我們的工工資高的能達到八千元。”
把就業“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以就業帶動脫貧。在推進低收入戶脫貧過程中,宿豫區仰化鎮澗河社區也在積極招引創業主體,促進就業增收。江蘇昕飛揚工藝有限公司就看中了澗河社區的投資和營商環境,通過考察于今年9月落戶澗河社區。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企業順利解決水電、廠區建設和人員招聘問題,已投入運營。當地人冒其光帶著技術返鄉應聘,現在已經是一個車間的主管。
江蘇昕飛揚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董文賽:“我現有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擴建、擴招,讓我們的產品做得更多、推得更遠。預計在我們整個項目全部都落實到位之后,我們的產能能夠達到八百萬美金到一千萬美金,我們所需要的用工需要用到300到400號工人。”
近年來,宿遷市各地堅持“就業圍著脫貧轉、崗位跟著群眾走”的思路,把城區產業優勢和鄉村剩余勞動力優勢相結合,鼓勵企業將勞動力用量大的加工生產線下移,把加工廠房建到農民家門口,吸納貧困勞動力居家就業,打造“村鎮生活、村鎮就業”的靈活就業模式,實現“閑房變廠房、農民變工人、無業變就業”的“三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