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問題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去年以來,宿遷市積極探索建立地方性住房機制,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解決百姓居住需求,多種類型和方式織起一張密實的住房保障網,托起群眾安居夢。今天起,我們將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共筑安居夢》,今天播出第一篇《提升質態 我們的新房有顏值更有品質》。
青瓦白墻的新農居錯落有致,濃濃的古韻風撲面而來,在宿豫區仰化鎮澗河村,美麗村莊如一副畫卷映入眼簾。村民李志俠去年搬到了這里,從破舊的村居到現在的新型社區,她家的居住環境一下得到了巨大改變。
“晚上出來有路燈,里里外外都亮堂。要說想鍛煉身體有健身器材,這里頭跟城里頭沒有什么區別。”宿豫區仰化鎮澗河村村民 李志俠 說道。
農房改善,既要打造看得見的幸福,也要留得住鄉愁。澗河村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采用“逆規劃”設計手法,保留村莊肌理現狀,對原有水體、植被、田埂等進行重新梳理,引入現代元素,凸顯地域文化,彰顯鄉土風情,留住鄉愁記憶。
“特別是一些留著我們小時候回憶的,比如說石碾子,石磨啊,隨時可以看到。這就讓居住在小區中的居民還是有那份濃濃的鄉愁的。”宿豫區仰化鎮澗河村黨委副書記 董佳鋒 說道。
按照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配套的原則,2017年澗河村啟動特色村居建設,目前,一期104戶居民已經入住。
“我們成立了澗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配備了專業保潔保安,對這小區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管理。我們現在小區里環境更加美了,社區更加規范了,舒適度更加好了。”宿豫區仰化鎮澗河村黨委副書記 董佳鋒 說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房改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環節。按照不等、不怕、不躲、不偏、不虛、不折騰的“六不”要求,宿遷市強化市級統籌,堅持縣區主體,計劃三年內改善15.4萬戶農戶住房條件,在泗陽,全縣25個農房改善項目正在有序的進行中。
薛嘴村位于成子湖東岸、盧集鎮最南端,是“十三五”期間省定經濟薄弱村。為了幫助這里的村民在經濟脫貧的同時、住房條件得到同步改善,當地于去年啟動了新型社區建設,計劃建設426戶新型農房、
“目前已經開工建設168套,河道水系整治我們已經疏通了500余米,園林綠化栽植了110株,永久道路鋪設了1.6公里。”泗陽縣盧集鎮村建干事 王文鋒 說道。
不僅是簡單地拆舊建新,薛嘴新型社區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以生態、宜居、活力的發展原則,高標準建設農房、公共配套的同時,還緊盯“閑居湖畔 水上桃園”的目標定位,著力打造以林果采摘、濱湖旅游為特色的新型社區。
“形成330省道兩側林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良好轉變,實現產村融合發展,同時借助比鄰成子湖的區位優勢,依托洪澤湖及區域內的水網景觀體系,發展濱湖休閑旅游產業。”泗陽縣盧集鎮村建干事 王文鋒 說道。
圍繞“人往何處去”、“到底怎么干”,宿遷市在農房改善過程中,制定了科學規劃“1+3+50+N”的梯度城鎮體系,并從政策支撐、建設模式、推進機制、組織保障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政策規范以及“十必須”“六要件”“五通八有十到位”等標準。一年來,全市已搬遷農戶8.65萬戶,開工建設項目126個,建設住房5萬套,農房改善工作實現新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