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中,今年,宿遷市各地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產業項目,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實現更穩定、更有質量的脫貧。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宿遷市泗陽縣高渡鎮吳勒村村民朱長友也拿到了稻蝦養殖的第一筆收益。去年,他在村里的扶持政策下,以預先借貸的方式,流轉入股了22畝土地,成了泗陽秀之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小股東。
近年來,高渡鎮吳勒村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參與集體自營、專業合作、入股企業等增收機制,以產業帶動發展,以項目帶動增收。其中稻蝦基地、南果種植帶動周邊80余戶低收入戶就業增收,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近25萬元的收益。
宿遷市泗陽縣高渡鎮吳勒村黨支部書記朱啟軍:“把村里所有閑置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有體力能力包地的包給他們,把不能種地的農戶的地集中在一起包給大戶來種,不能種地的農戶每畝地就能得到850塊錢的收入?!?/P>
由“輸血”變“造血”,宿遷市沭陽縣各鄉鎮也在科學規劃,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在位于茆圩鄉的沭陽雅順服裝有限公司,一塊塊布料經過進紗、制造、染色等工序,成為一件件服裝銷往境外。作為村里的精準扶貧點,企業降低門檻,積極吸納低收入農戶進廠務工。
2016年,茆圩鄉利用扶貧資金購買標準化廠房5400平方米,出租給雅順服飾使用,每年16.2萬元的租金按低收入人口比例分到各村。像這樣的扶貧項目,全鄉共有6個。
宿遷市沭陽縣茆圩鄉主任科員湯玉金:“通過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特色產業、招引優質企業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等舉措,走出了一條以產業項目帶動為方向的“造血式”脫貧攻堅道路,到今年底將全部實現脫貧。”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近年來,宿遷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根本出路,圍繞提升“造血”能力,形成體系化產業扶貧機制。自“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開工農業重大項目295個,生態高效農業達234.9萬畝,帶動近15萬低收入人口增收。同時,1281個家門口就業項目形成強勢呼應,為6.9萬名低收入戶帶來了1.46萬元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