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聞行動《綠動宿遷》報道組今天將帶您走進轉型創新之城宿城區,一起感受綠色轉型發展的宿城之綠!
記者黃星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宿城區作為我市的坐下區、主城區,近年來,逐步實現了生態轉型和產業轉型同步,以‘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一條既能富裕百姓又能保護生態的綠色轉型發展新路日漸清晰,今天我們就帶您解密綠色發展的“宿城經驗”。
記者黃星月:這里是宿城區耿車鎮白鹿湖公園,這里原為廢舊物資回收加工集中區,先后拆除各類違章建筑4萬平方米,清理出垃圾300多車,因勢利導疏浚、開挖水面130多畝,環湖設置景觀節點,再現四百年前的“白鹿漁歌”景觀。
宿城區耿車鎮居民楊理兵:以前都準備賣房子的,現在整治好了,就不走了,孩子也經常回來了。
宿城區耿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前錦:僅用66天時間就完成了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的清理整治工作,實現了“徹底禁、禁徹底”的目標,一舉取締廢塑加工污染產業,徹底解決近30年的發展難題。
耿車鎮廢舊塑料整治:3471戶加工戶清理到位;2100戶設施設備拆除;清理外運廢舊物資40萬余噸;清理違法用地995畝;拆除違法建筑33.5萬平米。
記者黃星月:耿車之變,最直觀的是揮別“耿車味”,迎來“耿車藍”,最振奮的是轉產創新業,轉崗有就業,圍繞轉型發展、綠色發展,依靠電商和物流的優勢,規劃建設1.4萬畝生態農業示范園,以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大眾創業園為載體,鼓勵發展塑料精深加工和家具制造,近2300個廢塑回收加工大戶實現了轉型。
育美森園藝負責人李平:我們家剛開始是從2000年開始做(廢塑)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很少把他帶到耿車來。所以在2015年我們就是提前轉型,在2017年一個偶然的機遇巧合,政府發展農業這一塊,加上我自己比較喜歡多肉這一塊。心想也來做這一塊,現在在園藝行業里面,全部已經像我們這樣了,包括土包括盆包括花,我們家都有。
已注冊“育美森”“育美人”“優正花盆”商標3個;
生產各類產品50余種;
開設網店5家,配有直播達人8名、銷售團隊30人,帶動農戶130人就業。
育美森園藝負責人李平:剛開始才轉型的時候,我也沒想到能做得這么好。現在可以說事實已經證明成功了。收入的話肯定比以前要穩定的多。像以前最起碼是有風險的。那像我們一年銷售額。包括花盆營養土營養液,這一塊整體的銷售額。一年的銷售額應該在3000萬這樣。
記者黃星月:在耿車鎮,李平家的經營模式并非個例。宿城區耿車鎮共有網店近3000家,從事電商行業近2人,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億元。
耿車鎮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的店鋪384個,擁有物流服務商43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億元,相關從業人員達2萬人。
宿城區耿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前錦:近幾年來我們耿車鎮黨委被中央授予了“全國先進基層黨委”的榮譽稱號,建成了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縣,江蘇省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今年耿車鎮黨委政府獲評為江蘇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等榮譽。
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縣,江蘇省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江蘇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
記者黃星月:耿車鎮的轉型是宿城區瞄準綠色發展富民之路的一個縮影,轉型它不僅能讓一個地區煥發新的活力,更能讓一個地區走向生態富裕之路,這是宿城的“綠心”,也正因如此,宿城這片土地更熱愛綠色,也更能理解轉型背后的深刻含義。
兄弟木業總經理張彬:建廠初期因為我們對整個環保設備認知不夠成熟。導致我們在投入使用過程中使用效果不好。我們把原有投入的五六十萬的設備直接廢掉。然后我們重新購進了,比較成熟的處理設備,才達到了現在這樣一個效果。
記者問:現在投入是多少?
兄弟木業總經理張彬:現在光這一套設備就100多萬。
記者問:為什么有這樣的決心?
兄弟木業總經理張彬: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是一勞永逸的事。我說我們已經大批量生產以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跟環保部門檢測檢查過程中發現再不合格。我們再次整改就不是換設備的事了。那可能導致我停產或者關門。所以為了不給以后添麻煩,我們還是盡早的把這個隱患排除掉。
宿城經濟開發區共有注冊企業超1000家;
圍繞紡織服裝、綠色建材、光電產業開展招商選資,項目符合產業定位率超過90%;
新入園項目投資強度260萬元/畝、畝均稅收10萬元的底線;
兄弟木業總經理張彬:現在根據我們的投入已經百分之八九十符合國家的標準,今年我們申報了國家綠色工廠的項目書,在年底之前根據標準我們來達到國家最終對綠色工廠的相關要求。今年銷售額大概我們原計劃目標是是一個億。這是我們建廠第二年,明年我們按照百分之三十、四十的遞增速度往前持續發展。
宿城區委常委宿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汪育才:制定完善環保準入標準和負面清單,堅決把耗能高、排放高、有污染的企業拒之門外。另外,我們持續推進企業節能減排和循環化改造,努力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利用,目前,正在穩步推進三大類16個循環化改造項目,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創成國家循環化園區。
記者黃星月:綠洽會播下不止是一顆綠色生態的種子,2017年以來,宿城已經通過綠洽會平臺簽約工業項目10個,達成投資近80億元。瞄準“生態+工業”,推動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努力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為全區生態經濟發展提供綠色產業支撐。
市政協副主席宿城區委書記裴承前:一個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確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第二是加大環境整治的力度,進一步鞏固耿車片區和中運河片區環境整治的成果,提高環境質量和水平。第三個是嚴把項目的引進關,特別是環保、安全、畝均投入產出的關口,不斷的提高項目的質量。第四是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斷的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黃星月:秉持著“城市增能強內涵”的理念,作為主城區,今年,宿城區還將扎實推進43個中心城市重點工程項目,加快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廁、菜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努力實現出行不堵車、雨季不看“海”、配套大提升,讓宿城之綠惠及廣大群眾。